第79章 家书79(1 / 2)

在人忙碌的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晃神的功夫,待张伟回过神来时,外面已经进入了晚秋,他也难得的放下了工作,给自己温了一壶酒。不知不觉已经穿越过来有一年多了,出监狱、斗猛虎、服徭役、杀土龙,一路有惊无险的走到现在,换个运气差的,估计坟头草都已有三丈高了。只是这一次,连他都犹豫了,毕竟自己要面对的对手太强大了,他已经不敢指望能凭着运气再活下去了,那么很多事,都可以提前安排起来了。

在闷头喝了半壶酒后,张伟铺开一张白纸,开始提笔写起家书,这是他来到兴泰仓工地后写的第一封家书,搞不好也会是最后一封。张伟提笔沉思良久,直到笔尖的墨水都快干了,才落下了第一个字:

“儿白圭拜母安,离乡已半载有余。路远事繁,未能常寄书以报平安,望母谅之。不知覃兄与姊之婚况如何,生活是否和顺,青青(刘茜小名)可有所长乎?愿母代儿问候之。

今年徭役之期较往年为速,昨日朝廷使者已来验工,无误则可毕事。吾等幸甚,不必远赴他处服役,朝廷命吾等数日即归,途中若顺利,或可于新岁前返家。然儿有他事须留外间一时,不随乡人同归,望母勿忧。乡人将携归孤姐弟二人,名唤招娣、乌木尔,儿见其可怜,乃收养之,日后养于家中即可。儿此行在外,稍有所得,一应财物,托柳林乡雷家兄弟带回。

儿在外一切平安,母勿过虑,当保重身体。

儿张伟顿首拜上。”

写完信后,张伟叹了口气,又提笔改了几字,等墨迹干透,方才将信卷了,置于邮筒之中。这邮筒是他寻信客买来的,这些信客平时就靠替人送信和传递物品为生,古人寄信时,都会把信放在密封的细长筒内,这样即能保证信件不被损坏,也能保证隐私安全,而装信的竹筒被称呼为邮筒,这个名字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是没有脑子抽了的信客会帮张伟把信从兴泰仓送到远安县蒋家湾的,毕竟路途太远了。一般碰上这种情况,都是托熟人或认识的商队带过去的,至于官府的驿站,那是官员和权贵才能使用的通道,普通百姓就别想了。

张伟准备让雷虎把信和得来的那些钱财带回去,至于为什么不找村里的人,张伟只知道一句话,不要试图用金钱考验人性。他手上的钱从洛阳回来后花了很大一部分,仔细算算还剩一百六十多两黄金,也就是近一千六百多两银子,这笔钱是许多在地里刨食的老百姓,一辈子都无法挣到的,俗话说财帛动人心,张伟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找上雷虎的原因也很简单,这大半年相处下来,雷虎这个人重义气,在远安县的众人里声望颇高,加之张伟对他有恩,交给他是可以放心的,最重要的是他家中有钱,黑良心昧掉这笔钱的概率最小。估计有人要问,既然如此,为何不交给杨招娣和乌木尔,呵呵,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和十岁的小男孩若是在外人面前露了富,他俩能活着抵达蒋家湾,张伟以后跟杨招娣姓。

第二天,张伟寻了个无人的时候,在说明来意后,张伟将信和钱财都交给了雷虎,同时拜托他路上帮忙照顾杨招娣和乌木尔。

雷虎在看到那一百多两黄金后,倒吸了一口凉气,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凝重了起来,他明白这是多么重的信任,当即拱手道:“张兄弟放心,你所托之事,我一定尽心办到,若有私心,死于万刀之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