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赵二虎离世93(1 / 2)

崇祯皇帝初即位时,鉴于魏忠贤祸败之事,加之文官集团的忽悠,于是崇祯帝尽撤诸镇守太监,改为委任文官大臣。</p>

但是随着这几年的皇帝生涯,崇祯也算是了解了一点文官们的德行,百官醉心于党争,打嘴炮一个比一个厉害,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却是一个不如一个。</p>

同时因为党争,彼此之间使绊子,使得这几年不管是辽东战局,还是在镇压农民起义上,都十分的不顺。</p>

官军士兵战斗力低下,军官贪污腐败,而朝廷的财源又近乎枯竭,国库空虚,这是大明朝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p>

但是文官们打嘴炮,一直喷对方能力不行,说对方误国,自己也拿不出好主意。</p>

于是崇祯帝为了想办法搞钱,只能重新启用宦官,也不知道此时的崇祯帝有没有后悔杀了魏忠贤。</p>

崇祯四年(1631)九月崇祯帝,重新派遣了宦官王应朝、邓希诏等视察关、宁、蓟几镇的兵马钱粮及朝廷下发给士兵抚赏。</p>

又任命太监张彝宪总理户部、工部二部钱粮,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王坤往宣府,刘文忠往大同、刘允中往山西,各监视兵饷。</p>

从此太监监军之风大开,但是,这些太监也没有对得起崇祯帝的期望,也或许是这些太监们没有魏忠贤的能力。</p>

这些太监监军很快就被腐化,跟着军官们一起克扣军款,而且每战先逃,如此一来军纪更坏,大明官军的战斗力更低了。</p>

赵安通过朝廷的公文,了解到崇祯帝的所作所为时,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人说他是“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p>

赵安并没有在意一切,依旧是坚定的执行着他的红薯战略,存粮、练兵、发展科技,建立学校。</p>

赵安打算学习后世的教员,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要进一步的打断士族对于知识的垄断。</p>

于是赵安,开始将自己脑海中,后世的简体字写出来,推广简体字与白话文。</p>

后世有很多的傻子,总是在吐槽简体字不如繁体字好看。</p>

这些人也不想想,如果不是简体字的推广,他们有没有识字的机会还不一定呢。</p>

后世教员的强制推行农村扫盲运动,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国人,有多少人第一次的会写了自己的名字。</p>

也正是如此,教员才有了在后世百姓中红太阳的地位。</p>

赵安将自己想法告诉了夏山,希望能推广简体字,白话文,最终将识字推广到每一个农民,这是赵安的理想。</p>

文字和语言都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工具,但是文字传递的范围更加的广大,一个人,不论你是多么的能说会道。</p>

在广播电视没有出来之前,你也无非就是在一个乡镇县城有点名气,但是一个人如果能将自己想法写出来,、</p>

那么他就可以通过书籍,不仅是千里之外的人,就算是千年之后的人,读到他写的书,也能了解他的思想。</p>

赵安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可以实现让每一个华夏人都有识字的机会。</p>

夏山得知赵安的想法之后,也是十分的支持他。</p>

他先是快速的组织了一批这方面的人才,将赵安写下的简体字记录好,同时按照赵安的提示,设计好了宣传方案。</p>

等第一批的人学会之后,夏山就会派人先去赵家的各地工人学校推广简体字。</p> 再慢慢的去各级的义学推广,等那些各地义学的小孩学会后,就让他们去教农民学,告诉他们,是赵安派他们来教这些农民识字的。</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