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连崩两帝,天启继位6(1 / 2)

在充分认识到科举之路的艰难之后,赵安学习得更加认真了。</p>

赵安本以为,自己会保持现在的生活节奏一直持续到明年县试,但是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月就发生了一件大事。</p>

万历皇帝驾崩了,全国的百姓都需要替君父守孝,皇位由朱常洛继承,年号泰昌。</p>

在封建社会皇帝死去当然是头等的大事,理论上来说天下百姓都需要替皇帝守孝三年,实际上当然不可能。</p>

在民间只需要一百天内着素服,并禁止一切的娱乐和庆祝活动,因此今年赵安六岁的生日就不能庆祝了。</p>

对于赵家村这个的偏远山村来说,这或许就是他们能感受到的,皇帝的死亡对他们造成影响。</p>

但是对于赵安这样的准备科考的学子来说,这却是他们必须要知道的大事,在考试时要避讳新皇,否则不管你多么的才华洋溢也不可能录取。</p>

赵安前世作为一名工科男,对于历史并不太过于精通。</p>

泰昌这个年号他并没有什么记忆,毕竟明朝的皇帝有十几位。</p>

他只记得那出名的几位,继位的只要不是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就行。</p>

毕竟等到了这二位继位的时候,大明朝就快完了,华夏大地上又要迎来一次新的皇朝更替,血雨腥风。</p>

而这一切最后的赢家居然是关外的一个人口只有几十万崛起不过几十年的政权。</p>

他们征服了一个拥有上亿人口,上千年文化的古老民族并在此后统治了他们三百年。</p>

直到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经历了百年的屈辱之后,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这个古老的民族才再一次的迎来了崛起。</p>

每当回顾起这段历史记忆,赵安的心里都充满了可惜。</p>

如果没有那一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和被西方列强欺辱变得历史,华夏将会变得多么的强盛。</p>

赵安想到这里默默的对自己说“等到我完成考中举人的目标后,万一有幸考上进士,一定要提醒皇帝和各位大臣,不能小瞧东北建奴。”</p>

但是这一切离赵安还太过遥远,他现在只是偏远农村的一个小孩,连童生考试都还不是,就算他知道历史的走向现在的他也改变不了什么。</p>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先通过县试成为童生,拿到正式科举的门票,至于其他事,等自己以后有能力了再说。</p>

就这样,赵安每日用心的学习四书五经,练习诗赋,骈文,定期去向自己的姥爷王岳请教。</p>

或许是这一世的赵安是两个灵魂叠加,赵安这一世的学习天赋比上一世强了不少,他学习进步的速度让王岳十分意外。</p>

就这样在泰昌新皇继位一个月后,赵安又得知了一个消息,泰昌帝又驾崩了,新皇帝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p>

这个消息让赵安吃了一惊,因为天启帝朱由校作为着名的木匠皇帝。</p>

赵安知道这个人,还知道他宠幸的太监魏忠贤是历史上着名的权阉,被称作九千岁。</p>

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安记得这货也是一个短命鬼,没当几年皇帝就死了,而他的继任者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p>

这意味着赵安原本科举带领家族走向繁荣的计划已经行不通了,现在赵安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带领家人在接下来的乱世中活下去。</p>

根据赵安脑海中不多的历史记忆,明朝对外的战争失利是从萨尔浒之战开始的。</p>

但是具体是哪一年忘记了,而明朝内部的动荡则是从天启大爆炸开始逐渐激烈的,天启年间明朝天灾频发,加上对外战争的失利。</p>

最终天启末年陕西开始爆发农民起义,最开始被平息但是由于社会矛盾没有解决。</p>

其后一直反反复复的持续爆发农民起义,最终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了明朝,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见崇祯帝已死,就打开山海关放清兵入关。</p>

而清军在打着替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下,分化汉人最终先后灭掉了残余的南明政权和农民起义军,最后统一了天下。</p>

王朝的更替说起来简单,但是其中的血泪只有经历者才知道。</p>

赵安大概计算了一下时间线,发现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必须为了即将到来的乱世开始准备。</p>

首先,科举这条路还是不能断的,即使知道现在的大明朝廷已经是条破船。</p>

但是这条船至少还有一二十年才会沉,还能靠着他过几年好日子,而且末代王朝对于百姓的盘剥只会越来越严苛。</p> 在当地的官僚体系没有崩塌之前,加入进去肯定利大于弊。</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