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奇人奇事!129(1 / 2)

明正二十九年!

一晃九年十年眨呀而过。

时间幽幽,许多人变了,如当初李平安安插下的棋子,有几个颇为看好的,最后都是落的个身死或是泯然众人,比如神剑门的少门主,当初他的天赋是最高的,他也确实很努力,但却执行任务中直接被乱贼砍死!

对于他的死,李平安还是在他死后一年才知晓的,说他当初大概是得罪了一位锦衣卫的高管,所以被安排了。

其余几个看好的,要不是没有机会晋升,得不到重用,要不就是死了,反正是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们递交上什么当地有一只特别能吃的猪,一顿吃五十个馒头,还有一个人,能一觉睡三天三夜,对于这些事情,李平安看都不看直接扔了,当然,这些棋子也被他当成了弃子。

九年之前,李平安安排的棋子一共五十多人,到如今成为百户的只有十人,成为千户只有两人。

这两个人,还是颇得李平安心意得。

一个叫做邓盛,一个叫做高舀,这两个人,一个是出身于西北大侠的儿子,一个是当初帮派中的小喽啰。

先说邓盛,这厮天赋不错,再加上出身世家精明会来事情,平时有银子都给上面,所以很快的升到百户,到了百户得到的银子也全部给了上面,变成了千户。

而高舀则是很有趣了,他是属于草根崛起类型的,一开始没人看好,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搭上了锦衣卫指挥使这跟线,认了个干爹,一步从小喽啰成了刺手可热的千户大人。

他当了千户后,在嘉庆府一年之内抓了十五个贪污且证据确凿,从此这厮更加得宠,颇有继承指挥使的位置的趋势。

只有其他几个百户,都是因为实力不错,立了一些功劳,但人际关系不怎么行,派去边远地方当百户,这些对于李平安也没什么用处,这些年李平安也只去看了他们两面。

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李平安之前看好的一个百户,为了升职直接将他帝霸天的名号给供了出来。

对于这等事情,李平安之前早有准备,他与这些人都是单线联系,所有也早暴露这一颗棋子,其他的并不受到任何影响。

锦衣卫的人将天牢查了一个底朝天,但这和他一个平平无奇送饭的狱卒有什么干系呢?

对于这颗棋子,他的下场自然是走夜路遇鬼直接被吓死。

又过了一年。

这一天,李平安去见了高舀,这厮做事还是很得李平安心意得,搜集得奇人奇物最起码看起来没一顿能吃五十个馒头的猪那么离谱!

翻开册子,李平安便开始看,在嘉庆府南山之上有一处洞穴,每到月圆之夜便会出现金光,在东海附近,有人见到奇装异服的人来问路,之前从未发过水灾的海域竟然发水了,第二天有人看见有个人在空中站着

翻看完这个小册子,李平安也不能完全确定,这世上真的有仙人。

有些地方发生的事情大多数都与一些自然变化有关,或是一些物体物质接触,产生了什么不知名的生物化学反应,但这些事情都需要一一去探查。

李平安继续往下看,下面的事情就有趣多了,在嘉庆府三十里地外的一片湖泊,似乎出现了什么不明的生物,形状像蛟,但却生有三爪,而且自他出现之后原来清澈见底的湖水竟然变得黑漆漆的。

有一个村民上山砍柴走丢了,他掉进了一个洞穴之中,洞穴中有着一颗参天大树,树上结着类似于小孩子一样的果子,在树下睡着一头能说话的老虎,村民吓的连忙往外跑,跑了几步发现回到了山中,后来再去那山中找了好几次便再也没有发现神秘的洞穴。

看了这些奇人奇事,李平安也能够感觉到,这世上或许真的存在一些神奇的东西,或许是仙人,或许是灵气复苏看来他也得早做打算。

在册子的最后还夹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高舀又升官了,被提拔为巡查使!

“桀桀桀!”

李平安笑了几声,高舀从一个小喽啰能够提升到现在的巡查使,靠的可不仅是他的魔功,更是他的心智,不错,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李平安会出手的。

京城。

宫殿。

皇帝寝宫。

明正帝手中摸着一只纯白色的鸟儿,看向下面跪着的锦衣卫指挥使陈明。

“调查的怎么样了?”

“那湖泊中的真是蛟龙?”

指挥使连忙磕头道:“启禀陛下,那湖中乃是大蛇,至于三爪只是他的鳞片,至于水全部变为黑色,臣推测乃是湖中鱼类所致.”

明正帝颔首:“务必密切关.注这类事情,若有奇人奇事发生,定要马上汇报!”

“奴才明白!”

“退下吧!”

明正帝挥挥手,示意指挥使离开。

“这时,通报的内侍走了进来:“陛下,海大人求见!”

“传。”

只见海平拿着奏折匆匆忙忙走了进来。

“陛下,臣在漠北的探子汇报说漠北各地有着队伍集结,应立马处理!”

明正帝挥挥手:“慌张什么,漠北只是小祸,真正的大祸在京城!”

听着皇帝这口气,海平忽然意料到了什么,他连忙拱手道:“陛下,万万不可冲动行事!”

“如今虽然兵权在手中,但却未曾得到宗室世家支持,须两者都在手中才能行事!”

海平对于这位皇帝还是非常了解的,他虽然一直以来处事平和,但心中还是想做出一番大事的,发动宫变,册立太子正是他要做的事情,所以海平在牢中便猜到了自己会有重用的这一天。

但这位皇帝做事考虑不周,容易冲动行事,这肯定是不行得!

此事若是急了,怕是会出大事!

现在虽然兵权在手,但却没到万无一失的地步,往往失败的源头便是在细枝末节处。 明正二十九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