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脑子不够用了122(1 / 2)

阿布姐姐所说的“专职海淘客”,大家都叫他喜子,曾将在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就经常帮助朋友、熟人代买一些日本化妆品、小商品什么的,也算是勤工俭学了,随着国内“海淘”浪潮的兴起,喜子迅速注册了淘宝店铺。毕业后,喜子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和几个同学一起,把代买业务的范围扩大,专职做起了“日本代购”。

喜子的父亲秦先生,经营纺织品生产多年,和阿布的姐姐、姐夫也合作了多年。阿布姐姐早年也曾在日本留学,回国后成立了外贸公司,专们针对日本出口各种小商品,她接到的纺织品订单有相当一部分都会交个秦先生的工厂代加工,应该说,阿布的姐姐和秦先生,既是合作伙伴,也是多年的好朋友。

听说琳琳的弟弟到义乌做商品调研,秦先生特意安排喜子开车到小商品城,把阿布和小美接到40公里外的工厂去。

“你们到小商品城来找商品么?估计你们会失望的啊,这里的东西最多也就是参考罢了,很难找到什么实质性的好货源。”喜子是个脑瓜子很活络的年轻人,见到阿布和小美,说话间就像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

“是啊,我们做电商也好几年了,一直都是在做和服装相关的,这几年,这个分类越来越难做了。”阿布答话,“义乌小商品城名气这么大,就过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

“布哥,现在做国内的小商品,竞争太激烈了啊,门槛不高,卖家太多了。”开车前往秦家工厂走的路上,喜子就滔滔不绝地发表起自己的观点。“做这些东西,难度相当大。”

“没错,我们也感觉到了,大多数商铺做的商品缺乏新意,还是老一套。”阿布叹口气,“找不到心动的感觉。”

“主要的原因,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喜子晃着脑袋,“义乌小商品城的商品,品牌价值都不高,甚至连7、8线的品牌都称不上,做工工艺也都属于非常一般化,是强调经济性的商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劳动密集型的粗犷产品。如果客户追求精细化,那么这样的商品肯定是不入眼的。”喜子解释说。

“还真是这个样子啊,”阿布很认同喜子的看法,“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大浙江也有很多精细化商品的啊。”

“其实原来小商品城并不是这样,基本相当于厂家的外部接待办公室,但是现在已经变味儿了。”喜子的表情显得有点无奈。“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小商品城的定位发生了改变,原来的目标是面对世界的,但几番操作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很多外贸的订单在小商品城里都是找不到合适商品的。”

“但是看起来,还有很多国外的客户在这里采买大宗啊。”小美接过话茬说。

“小姐姐,你们看到的都是表面现象。”喜子笑着说,“你们发现了没有,在小商品城里转悠的外国人,基本上都是深色人种啊。”

“是的,是的,我也发现了,非洲和中东的居多,还有那些说话带着卷舌音的,应该是东欧国家的斯拉夫人。”小美笑了,他看着阿布,“我就说吧,那些外国人都是第三世界的采购员。”

“小姐姐可真厉害,的确就是你说得那样,和原来完全不同了,现在到这里来的欧美客户和日本客户,已经非常少了,甚至基本上已经很难见到了。”

“这倒是很奇怪了啊,为什么会这样呢?”小美感觉很奇怪。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啊,大家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和结论各不相同,但是有个很实际的问题谁也不能回避的,就是出在这些第三世界的采购员身上。”喜子看了一眼小美,认真地说,“也就是这些人。他们的采购方法和传统的外贸行为差距很大,应该说是他们把整个小商品城的运营秩序给搞乱了。”

“这听起来很匪夷所思啊,这么大的商品城,必然有自身的定位,怎么可能被他们给带乱了节奏呢?”阿布感觉喜子有点夸大其词了。

“布哥,商人都是趋利的,这个你肯定比我清楚吧,”喜子继续说,“这些第三世界的采购员,对商户们传递了一种“只求价低,质量其次”的信号,这种信号让很多投机的二道贩子发现了新的商机。“ “在义乌乃至整个浙江,到处都是大工厂、小作坊,它们经营很多年以后,仓库里都会有很多交付订单后的尾单,如何处理这些商品,厂家是相当发愁的,这些二道贩子就钻了这个空子,低价收低价卖,不求赚的多只求变现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