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寇乱再起121(1 / 2)

兵不刃血解决了两国的边界问题之后,尚之信没有急着赶回来。

而是差不多在蒙古待了半年左右才返回北京。

这半年的时间他可不是每天唱歌跳舞,喝酒吃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尚之信是一个做事有着长远打算的人。

这半年他不曾歇息一天,几乎每日都带着他的人巡视边界。

把大明和罗刹国的详细分界线用文字记录下来,还立了很多界碑。

做完了这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之后,尚之信还把带来的五万人留了两万人在蒙古防卫边界。

等他回到北京的时候,已经是洪兴七年(1668年)十月份了。

这次迎接他的不是洪兴皇帝,而是太子朱慈煊。

是的,太子又一次监国了。

那皇上呢?

这次洪兴皇帝没有等到尚之信回来报喜。

因为有人看到大明日子这么好过,天天大鱼大肉,又开始来“零元购”了!

东南地区,寇乱再起。

洪兴皇帝带着耿精忠前去平定东南寇乱了。

这个“寇”,自然指的就是“倭寇”。

提到倭寇,就像我们后世提到“小鬼子”一样,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同一种人!

——日本。

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这群小鬼子一直都不安分,整个明朝两百多年他们几乎就没消停过。

也是,地方小,国家混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得不到保障。

这些吃不饱的人看到隔壁邻居家阳台上天天挂着腊肉干,饿得两眼发绿的时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拿回家吃了再说。

一来二去,发现这邻居反应不大,于是就开始得寸进尺,进屋翻东西了。

明朝早起的倭寇确确实实是从日本过来的日本人,血统很正。

但那时候老朱忙于收拾北元势力,对于沿海倭寇的侵扰,根本不能投入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沿海倭寇问题。

更多的是依赖外交甚至是祭神等扯淡的手段来预防。

强烈谴责日本人的海盗行为(纵民为盗,贼害邻邦);

督促日本政府管好自家的人(君臣非道,将必殃乎);

让他们不要过来大明搞零元购,洁身自好,勿谓言之不预也云云(故兹诏谕,想宜知悉)。

这外交手段大家很熟悉。

祭神那就更不用说了。

上天保佑我大明,让天神下凡灭了这些穷凶极恶的倭人等等。

离谱!

这些外交辞令不但没有遏制住沿海的倭乱,反而还让他们变本加厉。

此后建文、永乐两朝虽然搞了一些防御措施,有得有失,但基本上掉皮不掉肉。

这些措施根本就没有对倭患造成多大的影响。

明朝的态度扭扭捏捏,甚至还出台了海禁政策,以为不出海就能解决倭寇袭扰的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我没看的东西,就代表它就不存在。

自欺欺人!

此后倭寇之乱愈演愈烈,到了嘉靖一朝,倭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明的领土安全。

这些倭寇胆大包天,抢完之后不着急走,而是在附近住下来。

建立据点,常年盘踞,干起来长期抢劫的“买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