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烽烟四起81(1 / 2)

鳌拜也怕争来争去延误了战机,索性想了个折中的办法。

统帅的位置就空着,谁也别惦记。

咱们先开会把详细的作战计划确定下来。

到时候,各自负责各自的区域,你爱怎么打就怎么打,谁也管不着。

但有一条很重要。

双方应以大局为重,如果向对方求援,不能坐视不管。

要不然大家都闷着头各自打各自的。

看到对方的求救信不闻不问,那这联盟还是趁早解散。

省得到时候都挨揍。

老察的人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欣然同意。

现在就不存在谁指挥谁的问题了。

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好兄弟,喝酒喝酒!

洪兴四年二月(1665年),明军按照计划,各将领带着自己的人马来到了黄河岸边。

李来亨率二十万人从山东境内渡过黄河。

李定国也从河南境内慢慢摸过去。

刘体纯则带着十万人朝陕西奔去。

明军在黄河渡口架起大炮,只要清军敢来阻击,大炮就立即反击。

渡河很顺利,几乎没遇到什么阻拦。

这也不能怪清军,黄河沿岸地形复杂,河岸线蜿蜒崎岖上千公里。

河对岸还有明军黑洞洞的大炮。

怎么防?谁敢防?

就这样,四十万大军几乎没受到阻拦就渡过了黄河。

顺利的有些离谱。

走着走着,李定国觉得有点不对劲。

因为据探子来报,这个清蒙联军到现在几乎没什么军事活动。

这不合常理。

那么大的战争,对手都快到自家门口了,而他们却还按兵不动。

事出无常必有妖,肯定有诈。

老将李定国不敢贸然进攻,决定稳扎稳打,慢慢推进。

于是就下令在邯郸安营扎寨,徐徐图之。

李来亨也担心中了埋伏,来到德州之后,也放缓了速度。

刘体纯到达陕西境内之后,迅速组织部队在黄河沿岸几个主要渡口建立防御工事。

防止蒙古大军从陕西渡黄河带兵南下。

不得不佩服洪兴的战略眼光。

因为这一次,真被他猜中了。

刘体纯的防御工事都还没搞完,蒙古大军就来了。

他们从北京出发,沿着长城一路直奔陕西。

蒙古军队早就得知刘体纯在陕西和山西分界的黄河岸边布下重兵。

他们可不会傻乎乎地来撞枪口。

黄河又不是你家明朝才有,我蒙古也有。

他们直接从黄河“几”字弯轻松渡河,进入河套地区。

此时的河套地区早在两百年前就被一个人无偿捐献了出去。

这个人很大方,他不但送土地,特别热情地连他自己都送了出去。

他就是“土木堡之变”的主人公,人送外号“大明战神”的瓦剌留学生明英宗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明朝差点走了北宋“靖康耻”的老路。

此战明军五十万精锐尽折,皇帝被俘,瓦剌军队直逼北京。

不幸中的万幸,明朝还有一个人,一个可以力挽狂澜的人,他叫于谦。

最后,于谦于少保扶大厦之将倾,保住了北京,保住了大明。

如果说李云龙的平安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那么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也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整个河套地区无人驻守。

鞑靼见没人要这块肥地,也就开始大规模进入河套地区。

河套彻底沦陷。

蒙古大军进入河套地区之后,暂时停了下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