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大力整改37(1 / 2)

对于那些被俘虏的清朝官员,洪兴也没有一刀切。

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该杀的也一个不留,该抄家打螺丝的也全部送去他新开的工厂里上班。

这一番操作下来,洪兴这次一举抄了八千多万两白银。

比李自成当初抄的还多。

洪兴很诧异,这些人怎么会那么有钱。

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唉,别想了。

省的想不通头疼,想通了心疼。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洪兴接下来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

除了北伐抗清之外,整顿吏治和赋税也是重中之重。

老朱布衣起兵,一统天下之后,常常感叹: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朕本农夫,深知稼穑艰难。

农夫出身的朱元璋对朝廷官员不太友好。

他认为,这帮人只会吃喝享乐了。

为了杜绝这个现象的出现,老朱给明朝官员们开的工资非常低。

低到很多官员家里连饭都吃不饱。

不过,这让老朱很满意,按照老朱的想法,这帮人不能让他们吃太饱。

这种不让马吃草,又想让马快跑的举措,在老朱死后,彻底失控。

导致大明一朝,卖官鬻爵,贪污腐败盛行。

最后生生把大明拖入了泥潭之中。

洪兴打算给这些当官的涨点工资,不然没钱的话,谁替你干活。

废除了养朱制度,每年就可以剩下上千万两白银,可些钱与其用来养猪,还不如拿来给大臣发工资。

这一举措获得了朝廷上下一致赞成。

熬了两百多年,老板终于不再画饼,终于涨工资了。

涨了工资,这些大臣干起活来备有劲儿。

但洪兴知道,给大臣涨了工资,并不能杜绝贪腐的出现。

下一步就是整顿吏治。

明朝有非常完备的监察机构,分监察中央和监察地方。

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中央百官;

都察院,监管地方百官;

十三道监察御史,弹劾内外文武百官;

巡按,中央临时派出去的地方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巡抚,协调,统领三司;

三司是地方行政机构,下面还有承宣布政使司,掌管行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刑狱、都指挥使司,掌管军政。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锦衣卫。

后来洪兴又创立了影密卫,只不过影密卫的职责主要是暗中保护皇上,负责对外情报、侦查和暗杀等任务。

朝廷官员贪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欲壑难填,还有一个就是监察不严。

欲望这种东西,谁都无法去控制,所以洪兴给他们涨了工资,让他们兜里有钱,这样至少能稍微遏制一下他们的贪腐之心。

欲望无法控制,就只能依靠强有力的监察手段了。

明朝这一套监察体系,从上到下,就如一张强有力的大网,把从朝廷到地方的百官都网进去,谁也跑不了。

若有人贪污腐败了,洪兴也不随意杀人,毕竟现在劳动力那么珍贵。

直接送生产线。

目前南京暂时就一个“南京机械制造局”,此后洪兴还打算继续建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