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二篇稿件(1 / 2)

最近几天,毕意南对自己的写作天赋也越来越有几分自信了,很快就按照电话沟通的思路把文章修改好,发送到了金玲的邮箱。

也许是成长在教师家庭的缘故,毕意南对发表、出版作品一直怀有某种情结。

所以,在收到了金玲寄来的杂志、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印刷出来之后,兴奋的感觉真有点压制不住。

趁着国庆的假期的最后一天,他没睡懒觉早早起床,去邮局寄了本杂志回家,然后走进了一家“话吧”。

这是一门存在时间很短暂的生意,但却正好在毕意南读大学期间兴盛一时。

简单说来,话吧就是打长途电话很便宜的地方。不但远低于手机,比固定电话和插IC卡的公共电话也要优惠很多。

那几年,大学周边或者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地方,总能找到话吧的身影。

毕意南去的这家就位于梆子井学生公寓楼下,进门之后先交钱购买一定的通话时间,然后拿着号码牌找到对应的位子,就可以拨打电话了。

这里的位子由一块块简易的挡板隔开,每个都只能坐得下一个人,面前狭小的桌面也只够放下一部电话。

很久以前毕意南就开始怀疑,那些雇很多人每天疯狂打电话推销理财产品的公司,装修灵感就来自于话吧。

如今故地重游,更让他确定了这个想法。

“喂,找哪位?”

毕意南还在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那边杨晓波已经接起了电话。

“妈,我……”

毕意南半句话都还没说完,已经被老妈打断。

“哎呦,毕大少爷终于想起来自己还有妈啊?回学校几天了?别说电话了,短信都没一条。”

“食堂的饭怎么样啊?能不能吃习惯?”

“早晚天凉了,臭小子少臭美,多穿点。”

“玩游戏可以,但是别熬夜,一定要吃早饭。”

全天下的妈妈在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可能都是一个样:衣食住行没有一样能让她放心的,但大部分关心的话都要用埋怨的语气说出来。

就在毕意南拿着电话被老妈疯狂输出的时候,《燕京青年周刊》的很多编辑都提前结束假期,回到了工位上。

金玲自然也在其中,她刚进公司就被张昭平快到了办公室,“小毕同学的新稿子写完了吗?”

“我收到之后第一时间就转发给您了,还没来得及看。”金玲答道。

“好,那就一块看看吧。”

张昭平一边示意金玲站到自己身后,一边打开邮箱,找到了毕意南的投稿:

“我还以为他写完了鲁智深会接着写武松或者林冲呢。”张昭平发现标题有点出乎意料。

“他是觉得吴用这个人物身上的争议更大,所以想要先写。”金玲想到了毕意南在电话里和自己沟通的理由,替他解释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