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云南边患240(1 / 2)

按惯例,在府军前卫那边吃完饭,下午就该回来上课了。

而朱雄英与李景隆问对一番后,心中对幼军的未来规划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要想让这支过于年轻的军队在未来的战场上发挥出应有的实力,除了加强火器的训练和掌握外,还需不断磨练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战经验。

不过实战经验这种事情,对于幼军可遇不可求就是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皇宫朦朦胧胧地泛出了金黄,回到宫中后,马三保已经等候多时。

“殿下,陛下在乾清宫等您。”马三保行礼后说道。

“你何时出发?差事可曾交接好了?”路上,朱雄英关切问道。

马三保点点头,只说道:“都办好了,过些时日等水师的舰队从济州岛第二次回来,整备完以后就要出发了好在往南去不比往北去,接下来几个月北边海上要刮飓风,南边却风平浪静许多,日头也暖和。”

他的话今天格外地多,多了后面整整一句,按照他平时谨言慎行的性格,是不会说这么多话的。

而这种类似朋友聊天的话语,显然也是朱雄英帮助他进入下南洋队伍以后,马三保对于朱雄英的感激与认可混杂的情绪所带来的.在马三保的内心深处的这种激动,他实在是不知道对宫里的谁说,只能在与朱雄英对话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来。

“水师也没什么经验,在那边好好学吧,争取做出些功绩来。”朱雄英说了些囫囵的鼓励,“不过这次要出使安南国和占城国,这两个国家刚打完仗,可能有些不太平,要尽量小心一些,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相比于日本国和高丽国,对于安南国和占城国,大明国内的官员几乎没什么了解,毕竟前者还至少听说过,而后者很多人压根听都没听过。

嗯,之所以说是官员,是因为要是普通百姓,可能连隔壁的府县都认不全,更别说把地域放到“国”这个级别了。在大明这个年代,外交是跟普通田间地头的老百姓没什么关系的事情。

不过马三保虽然是宦官,但他出身的家族却并不普通,祖辈都是到过麦加朝圣的,家境富裕而且见多识广,对于外面的广阔天地有着更多的认知,再加上云南部分地区是跟安南国接壤的,所以安南国和占城国,马三保是清楚的,不仅如此,对于旁边的真腊等国家,马三保也知道。

而与绝大多数对外交毫无认知的官员不同,马三保很清楚地感知到了时代的脉搏,或者说从朱雄英身上,看到了大明未来发展方向与现在的不同。

而这次下南洋,就混杂了传统的“怀柔远人威服万国”的目的,以及更市侩利益一些的皇室贸易,实际上这两者从本质上不冲突,但很多人都觉得冲突,无非就是面子抹不开,觉得堂堂上国去人家那赚钱很没面子,可面子能换来钱吗?恰恰相反,钱能换来面子,当与大明的贸易成为别人不可或缺的东西时,这两者就合二为一了,毕竟想要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俯首称臣,最重要的还是利益与威慑。

这一点,显然就是以后大明行事风格的转变方向,而马三保是很认可的。

只是,朱雄英特意提到的这件事情,却让马三保心中有些隐隐的不安

“或许没有什么事情吧,水师舰队这么多人,安南国和占城国没有这包天的狗胆。”马三保在心里如是对自己说道。

很快,马三保就把朱雄英送到了乾清宫。

朱元璋的寝宫内,这时候马皇后也坐在一旁,手中正织着什么东西,见到朱雄英进来,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慈爱地招呼他过来。

朱元璋拢着手坐在她身旁,见朱雄英过来,认真审视了两眼,眼中闪过一抹赞赏的神情。

“大孙,今日幼军演习,你表现不俗。”朱元璋对于朱雄英今天的表现相当满意。

朱雄英躬身行礼,恭敬地回答道:“多谢皇爷爷夸奖,孙儿只是尽了自己小旗官应尽的责任。”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说道:“幼军乃培养我大明军队未来之栋梁的,你的表现更是很多人都在盯着看的,今日演习,你展现出的指挥才能,咱和你奶奶都深感欣慰。”

马皇后也在一旁插话道:“是啊,英儿,你今日的表现确实让很多人都刮目相看人家都知道皇孙们在幼军里练,却不晓得练出個什么样子,今天正经露了一回脸,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回去一说,自然就都晓得了。”

马皇后说的倒是没错,虽然今天朱元璋在高台上观战的时候没有明说什么,但他关注的方向和流露出的神情,可都是被将领们看在眼里的,有很多时候,这种细节上的表现,反而比言语更有力度。

而且,之所以幼军演习要搞这么大动静,让这么多五军都督府的公侯来旁观,显然也是为了把这件事情传播出去。

而朱雄英的表现,配得上朱元璋费心给他搭的这么大的台子。

朱雄英心中也是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于二老的关爱有些感动,他深吸了一口气,稳定了自己的情绪,然后说道:“皇爷爷,孙儿有一事相求。”

朱元璋和马皇后对视一眼,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朱雄英开口道:“孙儿认为,幼军要想继续精进,除了加强火器的训练和掌握以外,最重要的还需引进一批精锐的火铳手来担任教官。孙儿听闻西平侯沐英麾下的火铳手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曾经大破北元梁王的象兵,若是能请他们前来指导幼军,必将对幼军的火器训练大有裨益。”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骄傲之色,沐英,也是他和马皇后的孩子,虽然是义子,但是却是亲手抚养的,对于沐英的感情,跟对于其他皇子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有过之。

沐英也是濠州定远人,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极为贫寒,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后跟元军交战不断,百姓因此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朱元璋发现并收留。

当时朱元璋与马秀英刚成婚,膝下无子,就认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他们夫妇身边生活,所以严格来讲,沐英才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两人不仅教八岁的沐英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而沐英确实也对得起朱元璋的培养,在众多义子里,他和曾经收为义子后又让其归宗的李文忠是最出挑的,都称得上是一代名将,而与擅长大兵团作战的李文忠不同,沐英尤其擅长山地战和火器。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你的想法很好,火器乃未来战场之主流,大明确实应该大力发展火器。沐英麾下的火铳手也算是训练有素,引进他们来指导幼军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而且,云南和广西都是土司叛乱的重灾区,练好了鸳鸯阵教给他们带回去,也正好适用小规模的山地战。”

鸳鸯阵,在抵御倭寇平定小规模叛乱上的作用,远比其他情景要大得多,而且山地水田这种较为破碎的复杂地形地貌,也更加适用小分队作战。

因此,虽然不适合大兵团,北部边境线的部队基本上用不了这种阵型,但是教给南方的卫所兵用来平叛,却是肉眼可见的非常好用。

当然了,沐英麾下的火铳手肯定不只是“训练有素”这四个字这么简单,准确地说,应该是整个大明实战经验最为丰富的火铳部队了。

马皇后也点头赞同道:“没错,沐英的火铳手确实是我大明的精锐之师,让他们来指导幼军,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军的火器水平,还能传给幼军一些实战经验。”

想到就做,朱元璋转向一旁的太监吩咐道:“去传旨给沐英,让他挑选一批精锐的火铳手前来京城担任幼军的教官。”

“对了,内廷兵仗局那边,听说狼铣也做好了,按梅殷的意思就是已经有两个火铳手了,镗钯就不用了,现在用狼铣手跟长枪手搭配更好。”

朱雄英闻言先是一怔,旋即难掩笑意:“有狼铣自是再好不过,若是今日演习时候有狼铣,恐怕也没那么容易绕开了.这样的话,其实鸳鸯阵就完全可以改成两个刀盾手、两个狼铣手、两个长枪手,然后四个火铳手,加上一个小旗官。”

镗钯在戚继光的战术里,就是有一部分火器之效的,跟明末辽东边军的三眼铳差不多,远距离射一轮就可以当冷兵器用,而现在幼军战术里的两个火器手代替的就是镗钯手的位置,属于向着火器化发展了一步,不过在朱雄英看来,一步还不够,既然有了狼铣,那么长杆兵器覆盖范围就更大了,这样的话完全可以削减两名长枪手,增加火铳手的比重。

“你们自己多琢磨琢磨,有什么想法就放手去试。”

有了朱元璋这句话,事情自然就都好说了平安是个喜欢琢磨战术的,又有实战经验,幼军里战术的钻研和改良,主要都是平安负责,梅殷则负责管理统筹,朱雄英也就是提提意见,真要上手将这些想法意见给落实到军队实战上,还得是平安。

“不过,人生在世,切不可过于骄傲自满,要常怀自省之心,爷爷怕伱最近走的太顺风顺水,便失了畏惧。”

朱元璋平时其实是不怎么教育朱雄英的,甚至对于他的众多儿子、孙子,都很少会一遍一遍地说些教育的话,除非是确实生气了。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老朱在教育方面有缺失只是他不自己反复教育,因为忙不过来,但请老师和写一些祖训,都是有的。

实际上,若不是重视,朱元璋是懒得教育别人的,不过眼见着最近朱雄英连着办成了很多事情,这才跟马皇后商量着,应该给他提提醒,免得人飘了。

马皇后这时候也帮衬着说道:“是啊,以前我和你爷爷难的时候可多了去了,不过要说我印象里最难熬的那次,还是在滁州的时候,打下来的基业自己都待不下去,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这里有个背景,那就是朱元璋在濠州城从地窖里救出郭子兴以后,人马渐渐壮大,就出去单干打滁州了,而打下滁州没多久,支持救郭子兴的彭大,以及扣押郭子兴的赵均用就开始内讧,战斗十分激烈,义军里骁勇善战者几乎死伤殆尽,而这时郭子兴还受制于盱眙,遭到两人火并波及。

而朱元璋在这时候,表现出了极为无私的一面,解救了窘境里的郭子兴他自己打下的滁州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派人迎接郭子兴至滁州,而赵均用也是考虑到朱元璋在滁州兵力不少,就放任郭子兴离开了,郭子兴带领其所部一万余人马来了滁州城检阅诸军,而此时朱元璋已经有了三万多人马,再加上郭子兴想称王被朱元璋劝谏了下来,于是翁婿两人之间矛盾逐渐产生,郭子兴开始猜忌怀疑朱元璋,甚至把李善长都调走了,并且不让朱元璋领军出战。

换任何一个人,都委屈的不行了,心生怨恨反目成仇才是正常人的反应,但朱元璋毕竟不是普通人,他就这么熬了下来,不仅对郭子兴表现得极为恭顺,不敢有丝毫怨言,带领士卒作战则身先士卒。 而这时候马秀英也很能忍,在后宅帮助朱元璋,以后将士们有所进献就全部送给郭子兴的妻张氏,再加上又特别恭敬地奉承张氏,张氏再吹吹枕边风,郭子兴对朱元璋的观感才渐渐好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