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抽盲盒,咸鱼女主在六零躺赢_分节阅读_第165节(1 / 2)

“这么赚钱?朱雀厂不是私营单位么?”

“私营单位也不是一样的。人家手里可是握着外资企业麒麟国际的代工合同,基本上说是躺着赚钱了。也因为赚钱赚得轻松,所以人家单位的待遇在全省都是第一档次的!”

“要按你这么说,我们去他们厂上班也不算吃亏啊?”

“傻了不是?人家工资高,但是你万一生病了,医药费找谁报销?还有,等你以后老了做不动了,那你找谁要退休金?”

原本还有不少人被朱雀厂的车队给打动了,但是看到有人抛出“医药费”和“退休金”这两个大问题之后,又纷纷变得冷静起来。

工人为什么在1990年代中后期之前一直是全国人民艳羡的就业方向呢?就凭人家生病不用担心花钱,做不动了还有钱拿这样的待遇。当农民辛辛苦苦种田,收入不及工人就算了。但农民生病了怎么办?小病自己扛,大病看天意。至于做不动了,农民就只能看自己儿子儿媳妇的脸色了。遇到儿子儿媳妇孝顺的,那还好说;遇到不孝顺的,那真的是欲死无门了。而这说到底就是农民做不动的时候没有收入了,没有钱你又哪来的硬气呢?

宣讲会上,林冬梅讲了朱雀厂现在的成绩,但重点却在朱雀厂的福利待遇上。作为一个后世的打工人,林冬梅当然知道吸引员工的最大武器是什么。

“刚刚我讲了我们的工资、福利和待遇等等问题,但是我知道你们还是有很多顾虑。比如,生病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林冬梅直接抛出了社会上对私营企业的最大质疑。

果不其然,林冬梅的问题立刻让全场的学生都竖起了耳朵。

“国家其实也在制订相应的政策,比如社会保障计划等等。不过这些计划到落实还要时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林冬梅自问自答道,“朱雀厂有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计划和退休养老合作基金。”

林冬梅将这两个项目提了出来,其实就是缩小版和定制版的五险一金。

“即便国家的社会保障计划正式出台了,我们朱雀厂也不会取消这个待遇。”林冬梅保证道,“一流的工厂就应该给工人一流的待遇,这就是我们朱雀厂的承诺。”

其实林冬梅给的承诺在后世也不算稀奇,无非就是变相的“商业医疗补充险”和“企业年金”罢了。

第542章 首颗龙芯的诞生

不得不说,林冬梅连夜完善的“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计划”和“退休养老合作基金”成了打碎学生对私营企业刻板印象的最后一斧头。在林冬梅宣讲完毕之后,还没有轮到职工代表上去“现身说法”的时候,不少学生就开始询问起朱雀厂的招聘标准。

现在的中专生和中职生虽然还是被看成“天之骄子”和“知识分子”,但是和大专生与高职生比起来就有点不上不下的尴尬了。好的单位和好的岗位当然是留给了名校生和本科生,而次好的单位和岗位则又被大专生和高职生瓜分了,因此留给中专生和中职生已经没有多少可选的余地了。大概1980年代算是中职生和中专生的最后辉煌,因为此时还是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会优先选择中专或中职。但等到1990年代,中专已经沦为那些没有机会升入高中的初中生们的备选,而中职则几乎沦为“候补飞仔”们打发时间的地方。

所以因为这样的尴尬处境,一些成绩不是特别好或家里没有强硬人脉的中专生或中职生也的确有跳出“毕业分配”的想法。很多在1980年代创业的公司里,会发现他们的管理层大部分学历就在中专或中职,这也是当时的环境所造就的。

林冬梅也没有料到自己给出的两个承诺居然成了大家踊跃报名的最大因素。不过看到前来咨询的同学络绎不绝,林冬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哪怕最后只有一成的咨询学生选择来朱雀厂就业,这也是未来朱雀厂研发部门的中层力量啊!

从电子工业学校满意而归的林冬梅吩咐人事部门在制作新的招聘宣传材料里一定要将“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计划”和“退休养老合作基金”两个项目放在最重点的位置进行推广。现在林冬梅不仅有想继续从其他学校继续招聘毕业生的想法,甚至也动了去国营大厂挖一挖他们墙角的计划。

而“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计划”和“退休养老合作基金”两个项目在朱雀厂内正式公布之后,已经上岗的职工们更是爆发了极大的工作热情。虽然朱雀厂也有报销医疗费的传统,但这毕竟没有成为既定规矩,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没有了呢?而且相对于医疗费报销,养老金才是大家最忧心的。很多人都想着趁年轻多赚点,现在有了“退休养老合作基金”之后,自己倒是不用那么玩命了。

鹏城政府在得知朱雀厂推出“职工大病医疗互助计划”和“退休养老合作基金”之后,也吩咐相关媒体进行宣传。而作为鹏城政府喉舌的《鹏城改革报》以一篇社论将朱雀电子厂推到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同时也让给了朱雀厂宣传“企业责任”的机会。朱雀电子厂的这波操作不仅给自己立下了极好的印象,同时也让鹏城政府沾了光。

就在朱雀厂高歌凯进的时候,林冬梅收到了来自京城的消息。

“我们自研自制的龙芯已经达到了量产标准!”

第543章 追赶前人的宿命

如果不是自己的努力打动了国家,让凤凰科技成为新成立的华芯集团的股东,林冬梅可没胆子用“龙芯”这个名字。实在是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有着太多意义了,甚至龙在东西方世界的不同遭遇也暗示了华夏未来的国际地位。

龙在东方世界里是一个强大却克制并友善的神兽,甚至因为祂掌控水系和布云行雨的职责,龙在东方世界的祭祀体系里地位还颇高。但龙在西方世界可是赫赫有名的神兽,几乎所有的英雄都要屠一条龙来证明自己的勇敢和品性,而且西方的龙明显没有东方的龙那么强大。所以后世有不少华夏人认为西方龙dragon和东方龙压根就不是一个物种,并且提出要用单词loong来命名东方龙。

不过现在凤凰科技是华芯集团的股东和实际执行者,所以林冬梅大大方方将“龙芯”这个名字拿了出来。这个名字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和认同,毕竟大家还是在潜意识里希望东方龙能够再次腾飞不是么?

华芯集团的前身华夏微电子其实也做过芯片,而且芯片的性能其实也没有输英特尔、德州仪器这些西方芯片大厂多少。但遗憾的是,华夏微电子的芯片基本算是实验室产品,远远达不到工业量产的水平。因为某些关键技术的缺失,华夏微电子只能凭借堆产量的方式来提高良品芯片的产量。好在这些芯片基本是被政府单位、科研机关及军事单位采购,它们只关心安全和稳定,价格反倒是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华夏微电子才能生存下来。

但是随着彼岸的花旗国要拉拢华夏对抗北极熊,于是两国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这段时间里,花旗国除了特别敏感的技术不对华夏开放外,其他技术和产品基本是予取予求。而伴随着花旗国大量性能更好且价格更便宜的高科技产品涌入国内后,“产不如买”的思潮就达到了最高峰。哪怕是华夏微电子这种承担生产国之重器的单位也受到了冲击,拨款和采购都开始减少。

还好在这个时候,林冬梅带着凤凰科技进场了。经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改制之后,华芯集团在华夏微电子的基础上涅槃重生。现在的华芯集团不仅整合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微电子研发及生产单位,同时还有来自凤凰科技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援。因此“龙芯一号”这款首枚在国内实现工业量产的芯片才诞生了。

哪怕龙芯一号堪堪达到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标准,距离西方工业强国的领先技术还有一段距离,但是科研人员们还是激动不已。作为落后者,追赶前人是不可避免的。追赶前人并不羞耻,但最害怕的是自己不管多么努力都看不到前人的背影。因为这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追赶意义在哪里。而现在,我们至少追上了他们的步伐。哪怕我们还是落后者,但至少我们挤进了这个集团。

第544章 来自高层的褒扬

龙芯一号的问世当然不仅是华芯集团内部的大事件,政府几乎所有相关部门的领导都来现场了。

虽然华芯集团对龙芯一号的性能是没有什么隐瞒的,但国家还是要安排相关的检查。不管是走流程,还是真检查,这都是应有之义。

林冬梅对芯片的技术了解仅限后世的一些粗浅知识,毕竟作为工业技术的最精密存在之一,非相关专业能稍微理清它的生产流程就算不错了。不过好在周晓转向芯片研究之后,对芯片的技术是知晓甚多。林冬梅不由得感叹学霸在任何时候都是学霸,哪怕是跨专业也不过是稍微费点时间去了解下基础罢了。要是换普通人来跨专业,估计不少人就直接被专业门槛给挡了回去。

“你放心,我们的芯片肯定可以通过国家检验的。”或许是察觉到林冬梅的激动情绪,周晓悄悄凑到她耳边细语道。

“我对你和所有研究人员都有信心的。”林冬梅微微地点点头,也细声细语地说道,“我现在只是为见证这一个时刻而感到激动。”

“我也是。”周晓作为参与者自然会更加感同身受。“我们终于有自己的芯片了。”

“是啊。虽然我们还没有彻底打通这个流程,但是至少证明我们具有这个能力。”林冬梅说道。

林冬梅当然知道芯片生产没有那么简单,哪怕现在龙芯一号已经问世,但是这不过是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简单来说,光刻机能造了么?光刻胶能生产了么?eda软件有了么?可以说,华夏距离完全自主生产芯片还有好几座高峰在等着攀爬呢。

“不过你要注意,虽然龙芯一号的生产商是我们华芯集团,但是有心人还是会追查到凤凰科技与朱雀游戏的关系。现在朱雀游戏的主机基本都靠进口芯片,你要担心会不会被针对。”周晓忽然提醒道。

“朱雀游戏需要的不是那种高端芯片,国际上能提供这类芯片的供应商太多了,除非是有官方的意志,否则它们很难团结起来封杀我们的。”林冬梅笑着说道,“再说了,目前华芯一号定位还是中低端芯片,这个市场基本算是红海了。我们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便宜,所以更多是面向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因此,那些真正的芯片大佬们才懒得看我们一眼呢。”

“被你这么一说,我忽然有种受伤的感觉。”周晓捂着胸口说道。

龙芯一号的检验很快就完成了,性能自然是完全达标。当检验人员说出这个结果时,现场所有人都热情鼓掌起来。而在现场等候多时的媒体记者也纷纷开始工作,或是拍摄相关素材,或是找相应的人员进行采访。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封来自高层的嘉奖信让现场变得更加激动起来。

晚上,七点新闻里果然报道了这个消息。不过由于芯片目前在全球都是敏感产业,所以电视台给研究人员的画面都是背影,而且很快就一闪而过。

“那个是爸爸吧?”周冬宁忽然问道。

第545章 悄悄长大的孩子

周晓和林冬梅都没有对三个孩子完全公开过自己目前的工作。

周晓那边自然是有保密要求,而林冬梅这边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虽然林冬梅尽量低调了,但还是有不少人知道了她所谓“华夏第一富姐儿”的名号。虽然国内的大媒体不会跟风炒作这个,但是某些小媒体就没那么有道德感了。再加上国内现在对媒体的管控相当松散,于是各种有关林冬梅的流言蜚语在社会上传播。林冬梅起初想过让法务部门去追究责任,但最后发现这件事费力不讨好就干脆放弃了。

“爸爸,你现在是科学家了啊?”周冬安接在周冬宁的话后问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