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半大小子24(1 / 2)

中午的竹塘村的李家,一口口的陶锅在灶上发出咕嘟嘟的声音,这些陶锅有的在煮饭,有的在猪肉,而肉不是贱肉豚肉,是大家都爱的羊肉。

唐代初期,铁制的炊具还是少之又少的,基本上都是权贵在用,百姓基本上用的都是陶制炊具。

倒是唐代的时候,饮食有了多样化,在食物相当充足的情况下,唐人也不断寻求菜色的创新。

当时主粮以麦、粟、稻为主,著名的饭食有“青精饭”,该饭的做法是先将一种特殊的树叶捣碎,放在甑内蒸熟浸汁,由于其颜色是青的,故又名乌饭,而现代乌又引申为与黑相近,所以文化是在迁移中不断发展。

而岭南的“团油饭”则是由猪鸡鸭虾等食材混合而制成的,主要用于女子行礼之用,这样的盖浇饭实在让人羡慕不已。还有一种添加麦芽糖和杏酪的粥,芳香甜美,多在清明节食用。

面食也极为丰富,随着南北人口的迁移和文化的交融,“冷陶”“汤饼”也处处可见,石磨与蒸笼也流传至今,现在农村每到清明节就会磨粉蒸粿来祭奠屈原,这两种器具的使用似乎也在赞叹先祖的智慧。

唐人以肥为美,故此当时的肉荤也广受民众喜爱,这时的蔬菜和瓜果的品种随着与西域的来往也得到增加,为当时人们肠胃加上一味健康剂。酒和茶就更不必说了,椰花酒、菖蒲酒、桃花酒等等,陆羽《茶经》的问世更是为茶文化锦上添花。

今天竹塘村李善家请客用的就是两样,一道红焖羊肉,一碗大白米饭,此时的米饭和羊肉的香味已经冲天而起,很多半大小子们都已经垂涎欲滴了起来。

这也不能怪这些半大小子们馋,那是真的太能吃了,因为身处青春期,都在长身体,需要大量的食物,只是现在这个时期,一天两顿,哪里能让半大小子们肆无忌惮的吃饱,每天挨饿就成为了常事。

这些半大小子为了能吃饱,还去挖过田鼠洞。

这件事情还是李良主导,挖鼠洞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因为单从鼠洞入口的隐蔽性、逃生口的通畅、通气口的高度就预示了它的复杂性,更不用说怎样判断其通道的错综、田鼠的大约数量、育婴室的位置、粮仓的储量了。

这些半大小子先用铁锹小心的把土堆刨开,向土层松软的地方挖去,找到洞口后,继续往下挖,这时候一般会分成好几个洞口,有些洞口,被封住口的暗洞。暗洞就是老鼠的粮仓,即粮屯。

然后分别挖去,有的通向“粮仓”,有的通向“厕所间”,有的通向“逃生口”,如果这时没有分辨,就有可能事倍功半。

田鼠藏粮的地方,伪装的确实常巧妙,眼前的粮仓,塞满了大豆和小麦,还有少量的小米。

一群半大小子赶紧俯下身去,把手中的袋子摊在粮仓门口,用手拼命里面的扒出层层叠叠的粮食。

回家称了下,那次挖出的大豆和小麦还有小米足足有六十斤!且全部是干燥的,无一霉变,跟着这些半大小子直接就开始在田埂上埋锅造饭,一共十三个人,一口气吃了快三十斤,一个个撑得是肚子溜圆,回家将剩余的交了上去。

但是后来被家里知道,他们居然先偷吃了不少,那是结结实实的给打了一顿,但是半大小子们不后悔,他们太享受那吃饱的感觉了。

所以说此时李善家周围那冲天的米饭和羊肉的香味,这些半大小子们能不流口水吗?

李善看到这一幕并没有多少的抵触,反而是露出了会心的微笑道:“小伙子们,稍微再等一等,饭菜马上就要好了,等一下饭菜好了,大家多吃一点,吃饱为止,好不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