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为啥不去死,反证明生命意义66(2 / 2)

我原谅了自己,你已经努力了,也找了那么好的地方。但是围墙太高,阻挡了我飞舞在空中的路。这不是我的错。那么我活下去,只能再活下去吧。</p>

真应该诅咒那个设计师,故意捣乱,以后有机会,我见到他,好好地谴责他吧。</p>

这个不自杀的理由,就是我活着的意义所在。我很生气,我被设计师给气到了。我要残留自己生命,谴责诅咒阻挡我去死的一切!”</p>

另外,还看到过一篇短文,“思考死亡是人生最好的叫醒闹钟”。意思主要是讲:人要有思考死亡的终局思维,这样才能弄明白人之所以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未知死、焉知生”嘛。</p>

我想和那位诅咒高墙,诅咒谴责设计师的孩子讨论下,如果你不愿意跳下去,那么我以为:你不跳下去的理由就是你活着的意义所在。这个活下去的理由,实际上就是你生命的意义。</p>

你将会以这样的抱怨,来完成生命意义的书写。</p>

你看,大部分人在给理由的时候,可能会说:家里还有小孩、老人,还有爱人在,如果我死了,他们会痛不欲生,会很可怜,所以我不能死。还有些人会说:世界这么美好,我还想多看看、多玩玩,“既想上天,也想入海”,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发现和体会这个世界的美好。还有些人可能会说:我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呢?比如,工作上的目标暂时还没有达成,交的朋友还没有很多,房子还没有换成大的……等等。</p>

活下去有理由有意义,不去死的理由,就是活下去的意义所在。这些不去死的感觉,都可以是目前活着的意义所在。有些是利他的,有些是利己的,都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p>

不要以为活下去有意义。死,如何去死也是有意义的。更清楚死的意义,能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活。至于死的选择,有何意义,请关注相应的章节。</p>

请允许我说说我在门诊时候的一些说辞。因为在门诊的时候,会听到有些患者的抱怨,“每天都要吃药,我都烦死了,不如死了好!”</p>

我会对患者说,“老朋友呀,不好意思,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不至于生气吧?”</p>

再确认对方说不生气之后,我说,“假如我说了,你真的不生气,那很好,我不会难受。假如你生气了,请你不要当面抱怨指责我,背后暗地里骂我几句没有问题的!”</p>

对方往往会说,“我不会生气的,更不会骂你的。你对我那么好!”</p>

我笑眯眯的问,“我哪里对你好了呀?”</p>

“你帮我治病,没有你,我早就死掉了!我一直都很感谢你!”病人的话很真诚,但是我觉得需要改变他的认知。</p>

我很严肃地说,“老朋友,请你不要误解!我知道你内心是一直认同我并尊重我的职业操守的。但是我还是要告诉你,治你病的是你每天在吃的药,而每天吃药的人是你自己。所以你应该更多地,或者真心感谢的是那些药物和坚持服药的你自己。”</p>

那位老朋友霍的凝视我,脱口而出,“医生,按你那么说,我还得感谢那些药物不成?”</p>

我郑重其事地说,“确实要感谢药物!我们幼年之时,平均寿命要短的多,现在平均高了近15岁。不就是因为药物吗?尤其是糖尿病药,高血压药,降血脂药,真正的是保健营养长寿药。那可比改善情绪和睡眠的药物,重要的多,好的多。绝对要比虫草,人参,灵芝孢子粉要精贵有意义的多!”</p>

我停顿了下,继续说,“假如,今天你来找我,因为心烦失眠,心情郁闷,找我看病。我告诉你,你这病就是忧郁病症。但是没药吃。只能像很多古代名人志士那样,郁郁不得志,最终忧郁而终!或者告诉你,药么有的,就是国内没有开放市场,必须国外去找人买。你说怎么办办?”</p>

那位患者总算听懂了一点。不过等他离开的时候,他回头问我,“医生,那么我真的必须一辈子吃药,停不了了?”</p>

我无奈一笑,“你越是感恩药物,越是感谢这辈子有药可以保护健康,延年益寿,那么越会少吃药,不吃药!!”</p>

他又停住了,“医生,能不能给我用中药调理调理?不是说西医治标,中医不治本。是药三分毒,西药吃多了不好!”</p>

我本想进一步解释,但是实在门诊太忙,只能简单地说,“中医有中医特色,我不反对,想调理可以的。不过别抱太高希望哈!哈哈哈!”</p>

关于是药三分毒,中医西医治标或治本,西药作用副作用等话题,后续文字呈现!</p>

而今天在这里,关于生命内涵,真正严肃且值得深思的哲学问题唯有一个,那便是自我毁灭——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源自阿尔贝·加缪所着的《反抗者》一书。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先哲曾对这个话题展开过深入探讨,但却始终未能得出一个确凿无疑的答案。自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代表着一种解脱,亦或是一种无法承受生活之重的逃避方式?每个人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感悟。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当我们直面这样一个极端选择时,便不得不去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毕竟,在生死面前,一切繁华皆如过眼云烟,唯有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才最为珍贵。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方向,已然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p>

现在我们看看哲学家加缪怎么一针见血:“除了没用的肉体自杀和精神逃避,第三种自杀的态度是坚持奋斗,对抗人生的荒谬。”——法国,加缪。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