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剑洪的忠告112(2 / 2)

这样的大风大浪,信安君不是第一次经历,他照常吃饭,照常出府,一切都跟往常一样,只是他不再出入武安王府,他让家奴送信,偷偷将红楼关掉,但红楼的这些人都还没有离京,就被杀死在半路上,而且,尸体都没有找到。京城内歌舞升平,永安大街还是如以前一样热闹,人流如水,不时传来叫卖声,只有信安王府内人心惶惶。此后,不再有人出城,最危险的京城反而成了最安全的地方,圆满堂的人坐在京城的酒幕或者戏院内,根本不需要躲藏,也能安稳度过一夜。信安王府半个时辰后也收到了这条消息,即使红楼的人都被清除了,信安君在京城里还有人,他坐在正屋里在猜,此事与剑洪有关吗?信安君想起了剑洪这个老友,他与剑洪是老相识,二人曾并肩作战,剑洪于他有救命之恩。信安君是性情中人,十多年了,他对剑洪始终怀有感恩之心,这也是他在朝二十年,一直没有与剑洪红过脸的一个原因。他三番五次在炽烨和炽练面前提起,剑洪是不可多得之才。他这个王兄多疑又自负,但身边却有一批贤良之臣辅佐,像星宿和剑洪。信安君被分封西南狮岗城后,二人交集减少。信安君望了一眼屋外的夜空,若真是剑洪,应该不会赶尽杀绝吧!

缘遥和辛彦之来到武仙宫时,只有宫伇在扫大殿前的灰尘,陆陆续续人多起来,武仙宫广场前站满了人。

“今日来早了吗,早朝不是鸡鸣之时就准备了吗?”

“再等等,大王可能起晚了。”阿郭既安慰辛彦之又安慰缘遥。

站了半炷香的时辰,内史来宣诏。“大王有令,今日不早朝。”

整衣敛容地站在这里,突然被告知不早朝,贵族们难免一肚子火气,都阴着脸离开了。

“不早朝了。”辛彦之是在说给缘遥听,缘遥刚才就已经听清了,只是他还不愿意相信,他今日是来等太子之位、来启奏与他性命相关之事的,一句不早朝,让他上疏无门。缘遥还站在原地没有动,为何不早朝,为何偏偏是今日。

“大殿下。”太师桓杨经过辛彦之和缘遥身旁,他向辛彦之行礼。

“太师大人,为何今日突然不早朝了?”辛彦之帮缘遥问着他的疑惑。这是三公之首的太师,又擅于揣摩圣意,除了剑洪与星宿,他与君王复利走得最近。辛彦之这才发现,今日武仙宫广场前没有剑洪和星宿的身影。

“下臣不知,大概是突然有要事处理。”桓杨说完后转身走了,在武安王府的喜宴上他已经见过假面之人的真容,对戴着面具的缘遥也没有好奇心了。“下臣听闻,昨日武安王府喜宴之后,在回宫路上遇到刺客,可有抓到刺客?”昨日的行刺,京城中已经传开了,想必君王复利也已经听说了,才借病避开了今日的早朝。桓杨想了一晚也想不通,君王复利本就对武安君缘祁有忌惮之心,为何不借此次行刺嫡王子,夺了骁骑军兵权不说,还能将武安君和信安君一起赶回封地?又或者是君王复利有着更深层的考虑,是忌惮西南的宗室军吗?君王复利到底在等什么?桓杨耳边响起管家的话:若是武安君大人胜了,赢的太子之位;若是缘遥王子胜了,赢的除了太子之位,还会有骁骑军的兵权。

“大喜之日,哪有人会有心思去调令外军?”桓杨跟管家景松说着。

“骁骑军被调进京也只是在武安王府外护卫,当日京城也没有听说因为骁骑军而发生骚乱,廷尉司的刺客尸体当中,也没有骁骑军的人。”

“武安君调令骁骑军并不是用来行刺的,而是等第二日早朝的,若是当日缘遥王子被刺杀,那太子之位就会再生变数,武安君调令骁骑军是来阻止他不想看到的变数的。”桓杨意味深长地笑了。

“主公是说成安君缘瑞或者是八王子缘弘?”景松的头低着,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起伏。

“正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先刺杀了嫡王子,之后再是太子之位呼声最高的成安君,那剩下就能轮到既有军功又有军权的武安君。”桓杨嘴角浮起一丝冷笑。

“主公英明。”景松的肩膀抖动了一下,他依旧没有抬头。

“劳太师大人费心了,撮尔小民,不足挂齿。”此时,江波殿的难堪就写在辛彦之脸上,他这张脸就代表着江波殿,刺客一日没抓到,江波殿就会被群臣百官当成饭后谈资,他只能强装镇定。

“能送到廷尉司的刺客,大致也是查不出身份的,殿下,死人是开不了口的,可万一有活口,就不一样了。”桓杨垂着袖子站在辛彦之面前。

“谢过太师大人。”被桓杨一点,辛彦之已经在心中筹划着怎样抓刺客,但他仍面无表情地看着太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