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席间趣闻(1 / 2)

我步入大堂,见到相邦已经落座,他亲切地示意我尽快坐在他身旁,旁边还有几位尊贵的达官贵人。我带着一丝紧张地向前走去。相邦也面带笑容地向在场的各位介绍,今天的酒宴上,我要向大家引荐一位杰出的人物。那便是这位吴先生。

最初,我有些茫然地站在原地,心想毕竟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员,能够与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人共进晚餐,这是何等的荣幸啊。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相邦竟然如此郑重其事地向大家介绍我。实在是出乎意料!

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也坦然地向相邦鞠躬致意,并向各位行礼,说道:

“在下吴戈,承蒙相邦厚爱,今日有幸与诸位相识!”

在这一桌酒宴上,恐怕在当时也是属于高规格的。然而,由于我已经习惯了现代社会的饮食,总觉得有些欠缺。唯一让我满意的就是清蒸鱼,它的做法与现在的烹饪方式完全相同。甚是喜欢。

在酒桌上畅谈欢笑,自然是十分愉悦。尤其是与众多历史名人共进晚餐,实在是意义非凡,远胜于与娱乐圈顶级明星共餐的乐趣。席间我们也讨论了大秦一路走来的历史,以及在重要关头时,他们是如何做出选择的。这些珍贵的资料,恐怕只有老秦人才会了解,更不用说那些高层人士所知道的,那些艰难的抉择,以及利弊得失的种种。

于此宴席期间,我有幸见到了李斯其人,此时他的职位仍然是客卿。我们亦谈及了法家在秦国的奠基人商君,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商鞅的一则轶事。

据传,当年商君亦如同其他进谏者一般,初次拜见秦孝公。

首日,商君向秦孝公阐述了帝道——即以政以德,然后无为”。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旨在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然而,秦孝公听多了,似乎有些厌倦,但又不能表露出来,因此有些眼神呆滞。

次日,商君向秦孝公讲述了王道——这是儒家推崇的以仁义道德治理国家的治国之道,即“以德行仁者王”。

王道的特点在于:主张以德治国,通过君主的道德修养和表率作用来影响民众,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秦孝公也听过几次,初听尚感兴趣,但由于缺乏实用性,便不再关注,拿起手边的公文,开始批示起来。

商鞅思索道,或许是我的讲解过于笼统,那么明日便是第三次进谏秦王,我将详细阐述。

然而,第三日,商鞅再次详细阐述了一遍,其间辅以诸多实例,秦孝公已略显不耐烦。然而,他自己发布的招贤令,也令他无法发作,唯能顺其自然,继续颔首同意,但思维却未跟上。

眼见又至用餐时刻,秦孝公客气地说:“商鞅先生,今日聆听您的高论,实在是振聋发聩,使寡人茅塞顿开。您的强国之策,深合我秦国之需,实为我秦国之幸。寡人恳请先生不辞辛劳,留下来与寡人共进晚餐,以便继续请教。”

商鞅亦感焦急,每次晚餐皆成为推脱之借口。席地而坐,一拍地面。突然站起身,反而说道:“秦王,我前来与您商讨秦国强国之策,您却每次都以晚宴时间来推诿我。今日若不向您阐述些实质性的内容,实在是对这两天晚宴上的牛肉的辜负!”

秦孝公亦感惊讶,从未见过有人敢于与自己拍桌,尤其是外臣。见殿外武士已经推门而入的同时,手中的刀剑已经出鞘,随时准备保护秦王。若商鞅被视为“大不敬之罪”,必会被处死。于是秦孝公连忙回应:“请,请先生继续讲。”同时挥手让武士们退下。

只见商鞅站起身,揉揉跪坐数小时已感酸痛的双腿,同时也请秦孝公起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