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小和尚是师叔祖?!10(1 / 2)

沈清想的办法见月虽未采纳,但她暂时也没打算改.

她瞧着见月的年龄小,不懂事,在灵感寺内也做不了主。一寺中有方丈主持,年长者藏了朝廷捉拿的钦犯,便知道后果严重,既要保全赵家公子的性命,总要为此付出点儿代价,若是连谎话都没法儿圆,便是神仙来了也难救的。

出荷城后又是天黑,三人日夜兼程赶往平桥镇,到达鹤山下比预想中的还要早一个时辰。

鹤山虽名为鹤山,实际上只是平桥镇后方的一个小山丘,从山门前的一条路徒步越过这座山也只要两个时辰左右,山上也只有灵感寺一座寺院。

南楚国境内大小寺庙道观无数,声名远扬的那些引各地游人香客争相拜访,而如灵感寺这般没什么名气的,便只能圈住当地信徒为其供香。即便如此,灵感寺也常年香火不断,寺中和尚不多,但每日晨钟暮鼓风雨无阻,很得当地百姓的信任。

沿着鹤山下的小路绕行,沈清都在听见月介绍灵感寺的由来。

灵感寺虽小,但在平桥镇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三百多年前一名苦行僧四处游历,来到平桥镇时已经年迈,他便在此处落脚。

他没去镇中打搅旁人,只在山上盖了一间小茅屋打算于此处圆寂,也算为自己身后选了个山明水秀的清净地。

一日镇中有个孩童贪玩,跟着野兔上了山,迷失在山间,便被老和尚救起。后来老和尚送孩童下山,众人才知道山上住着个心地善良的僧人。

找回孩子的人家念及恩情,每日都会上山给老和尚送斋菜,后来便有人跟随一道听老和尚说佛法,时间长了,小茅屋外的人越来越多,灵感寺便由此而生。

灵感寺的一砖一瓦都是靠平桥镇的百姓搭建而成,老和尚三百年前就已圆寂,但在他之后一直有人守着灵感寺,传至现在,寺中和尚加上见月,也才只有十三个。

沈清道:“我听闻人间的和尚都有法号,你的法号就叫见月?听起来不像个和尚,可有何特殊意义?”

见月闻言,似是回想起了一些过往。

那已经是很久远的记忆,如今回味却依旧清晰,记忆中的师父是个长胡子纤瘦的老和尚,旁人都说和尚胖胖的有佛相,可师父却因有病症瘦骨嶙峋了大半生。

师父说,他与佛有缘,生来特殊,因是在夜晚相逢,拨云见月,是个好兆头,才给他起了这个名。

见月只道:“法号是师父起的,意义大约就是,他捡到我时,一抬头便看见月亮了吧。”

沈清听出了话中玄机,意外地朝见月看了一眼。

原来他是被灵感寺捡来的,也对,这么小的年纪,若是有父母长辈在世,谁舍得将他送去寺里当和尚,当的还是为天下人分担苦难的苦行僧。

沈清瞧见见月眉目柔软,知道他想起的回忆并非伤感或怨怼,便问:“你想起了你师父?”

见月点头,沈清又问:“你师父是个什么样的人?”

见月轻声道:“一个散漫的长者。师父很豁达,他能将所有事都往最好的方向去想,可惜身体不好,缠绵病榻数年……但他自己不觉得难过。”

“听起来,是个很温柔的人。”沈清说罢,也想起了丹枫仙人。相较于见月对他师父的亲近与怀念,沈清与丹枫仙人相处数十年,却始终觉得师徒之间有一层戳不穿的隔阂。

丹枫仙人与沈清也说过许多她的过往,她好喝酒,一旦喝多便放下散仙的架子对沈清勾肩搭背,可她多半是清醒的。丹枫仙人清醒时对沈清又是另一种态度,有些疏离,有些严肃。

相比起来,沈清更喜欢喝多了的丹枫仙人,然,或许就是因为丹枫仙人时常喝酒喝昏了头,这才给沈清带来如此大的麻烦,那样厚厚一沓债条,也不知能不能还得完。

见月想起他师父时,快乐居多。

沈清如今回想起丹枫仙人,只觉得头疼。

步行至山门前,那里果然守着几个官兵,见月脚步停顿,数了一下坐在山下石块上插科打诨的官兵,低声道:“他们撤了一半的人。”

沈清笑道:“这是好事,说明他们不打算和你们继续僵着了。”

见月摇头:“或许表示,赵公子在灵感寺的消息已经走漏出去,若山下官兵太多会引起旁人注意,平桥镇的里正就瞒不住了。”

沈清眨了眨眼,看那一群中还有迎着太阳睡懒觉的官兵,便问:“他们封住百姓上山的路,用的是什么理由?”

见月微愣,回答道:“说灵感寺中失窃,或有匪盗藏入鹤山,为保安全,暂且不许百姓上山礼佛。”

沈清闻言瞥了见月一眼,再转身看上一旁沉默的毕沧,想要找到点儿认同感。毕沧也学着她看一眼见月,而后声音不低不高地传来:“他是傻子。”

沈清虽不言语,可心中颇为赞同。

平桥镇的里正为了钱可以欺上瞒下,连这种谎都能说得出来,而见月想要保下一条性命,甚至都不愿以沉默帮着隐瞒。

近到山门前三人便没再继续前行,见月说他知道一条小道,就在离山门不远的地方,他离开灵感寺时便是从那里走的。

原先里正派在山下守山的人多,见月还想三个人一起走小道恐怕会打草惊蛇,却没想到里正撤了一半人,如此倒是方便了他们。

一行上山的路很难走,若不是见月提起这里有路,沈清甚至都不看不出这里曾走过人。

见月道:“这条路便是平桥镇的百姓也未必走过,林木遮蔽了小道,的确难走了些。”

见月依旧是一根竹竿在前头带路,沈清看他竹竿敲打的野草旁已经有些断痕,心中微顿,再走几步路,果然顽强的野草丛下,有被深踩过的一道脚印。

已经有人在他们前头上山来了。 鹤山不高,灵感寺也不大,即便山路难行,可也只需小半日三人便走到了灵感寺的后门,若绕到正门去瞧,还能瞧见两个不务正业的官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