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春风拂面柳丝长,小都督初登公堂上。23(1 / 2)

“堂下何人?为何状告本官?”

“啊,不对,找本官所求何事啊,还不快速速道来。”

在空荡荡的府衙上,白衣少年的声音在回响。

下面是跪坐的两人,周围零星站着几个督府的差人。

而此时说话的少年正坐在匾额下面,旁边是一位美丽的侍女正在斟茶,姿势典雅,身段婀娜。

不用多说,此人正是虞尚。

之所以会搞到这幅情形,还要从那两位如何来的这督府说起。

且说这督府大堂前矗立着一面大鼓,那大鼓下面有两样物件,一个鼓槌,另一个,也是鼓槌。

鼓槌是方便鼓吏行事而安置的。

一种比较大,而且事实上也不直接放在鼓面下头,而是放在一边的库房里。

这种只有在关键时候,需要通知整个州县的时候才会有专人去敲响。

还有一种就比较小型了,前部尖尖的,呈纺锤状。

就只是叫人上班的堂鼓。

偶尔在大堂有要事的时候用来通知自己的同僚来此地集合。

传达的意思多半是:“云龙,云虎,你们赶紧的,抓紧来大堂。老爷上班了,你们快来这里集中。别迟到了。”

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百姓用来提起诉讼的。

当然其实他们也做不到,因为它摆在了大堂的前面,不是摆在府衙的前面。

他们想进来还得过门口的差佬那一关。

不过你要说,这玩意儿彻底没有那功能,那还真不是。

甚至,它的初衷反而是比较接近伸冤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三代人督。

三代人督是一个勤政的人。

他的上位据说也和当时民众的支持有关,那时候督子还不是地方选拔,异地上岗的。

而三代在上台的时候为了谋求更多的政治力量,其实是做了不少妥协,比如要开放更多,更好的报案审案的权利。

他对于妥协也多有不满,但形势比人强,上台之后就阳奉阴违了起来。

这本来应该是面向世家豪族的绿色通道,但被他弄成了直接面向全体州民的,豪族也得慢慢排队。

当然这也导致终三代一朝,整个儿的官僚机构都是连轴转的拉满。

而这个鼓就是在那个时期制作的。

或者说,是委托了四代人督做的,那时候四代还是督子,但就喜欢研究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府内不少小玩意儿都是他做的。

都说四代是匠人督。

然后四代自己做了人督了,就把这东西搬到了府衙前面,并以此规劝自己的后辈要重视百姓的意见,还专门写进了律法里头。

但据不可靠消息宣称,这就是为了限制每天的报案数量,尤其是需要人督直接参与的大堂审案。

若是没有特殊技法,会觉得那堂鼓下的伸冤锤,重若千斤。

越到后面,就越没人想理会,一开始还是放在门口的,只是这确实麻烦碍事。

五代就把活都丢给了督子,等六代上台就干脆悄咪咪的借着修缮之名搬进了堂前。

但那律法就不好修了,思来想去,没有找到合适的由头,只是做了相关的限制,譬如倘若有人击鼓,又不是“军国要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的,不允许击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