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1324节(2 / 2)

  对于王晙,崔耕当然是佩服的。

  王晙年轻的时候为殿中侍御史,为了给大将韩思忠鸣冤,直接和当时的朔方郡大元帅魏元忠掰腕子。即便最后被贬官出外,他也无怨无悔。在历史记载中,王晙到了建功立业的年纪,更是主导了武街大捷,青史留名。

  就算从现在来看,王晙官居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那就是大唐的宰相,也算位极人臣了。

  但那并不表明,崔耕就认为自已比不过王晙。

  事实上,不光是崔耕,在场的所有大将至天下人,就没有人认为王晙能和崔耕相提并论的。

  “对,姓李的,你把话说清楚!”

  “王晙的胸怀、眼光,哪一点就比得过越王了?”

  “今儿不说清楚,即便越王不跟你计较,俺也不能饶了你!”

  ……

  诸将齐齐附和,。

  待他们的声音渐低,李晟双手下压,道:“怎么?你们不服气?那好,我就让你们心服口服!”

  说着话,他从袖兜中掏出来一封信,道:“越王,您看看吧!这是王相写个您的。单从这件事上,俺就可以看出来,你比不过王相!”

  “拿过来!”

  “是。”

  崔耕接过那封信仔细观瞧,刚开始还有些不服气,但看完之后,却面色有些尴尬。

  准确地说,这封信也不是王晙给崔耕的,而是王晙给岭南道的当政者的。如果崔耕活着就给崔耕,如果崔耕死了就给世子崔瑜。

  至于这封信的内容,则是要商量,朝廷和岭南道如何配合,狠狠地坑回纥一把。

  如今那个李隆基只有一年寿命的消息,已经传遍天下。崔耕被困道州城,随时都有性命之忧,更是人尽皆知。

  不仅仅是黄峒的黄乾曜按耐不住,回纥人也要采取行动了。

  其实,回纥人比黄峒的人处境更为尴尬。

  不管怎么说,西原乃是岭南道的羁縻之地,即便崔耕做了皇帝,也不一定要着手对付他们。

  但是李隆基一死,天下重归一统。回纥的东、西、南三面,就都是崔耕一系的势力范围了。

  做为新的皇帝,怎么可能按捺住开疆拓土的诱~惑,不尽起大军,灭掉回纥呢?

  换言之,无论崔耕死不死。只要李隆基一死,回纥和大唐的战争,就必然到来。

  既然如此,回纥为何不趁着眼前这个机会,和大唐开战呢?这时候岭南道无暇他顾,回纥和大唐开战,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所以,现在的回纥人已经调兵遣将,蠢蠢欲动了。

  王晙在信里请求:如果越王崔耕已经安然无恙,还请崔耕暂时将这个消息保密。如果越王已然无幸,也有请世子节哀顺便。

  现在正是歼灭回纥主力的大好机会,千万不可错过。

  有请岭南道支援大唐一部分兵马,和回纥人决一死战,彻底将回纥人的威胁解决。

  这封信一出,在王晙的对比下,崔耕的确就显得不那么高大上了——人家王晙的立意是天下大局,而崔耕的立意却是挖朝廷的墙角。

  高下立判。

  崔耕面色微红,转移话题道:“如此说来,王相让你来岭南道,是来做信使的?可你怎么又来偷袭钦州来呢?”

  李晟也不再步步紧逼,道:“王相说啦,黄峒吸纳汉人甚多,其志恐怕不在小。如今岭南道为救越王,无暇他顾,黄峒恐怕会趁机作乱。所以,李晟你最好给他们个狠的,以示朝廷并非无人,让他们安分守已。另外……”

  他挠了挠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地道:“说白了,这次的事儿是朝廷有求于岭南道。礼尚往来,咱得先对岭南道表示一定的善意,才好说话不是?”

  “这样啊……”

  如果说,王晙让李晟偷袭钦州,只是想表达对岭南道的善意而不求多大的战果的话,李晟的行动倒是能解释得过去。

  不过,在崔耕直觉之内,总觉得王晙的目的没那么简单。

  他想了一下,道:“但不知,王相准备要本王支持多少兵马?”

  “回纥大都是骑兵,打败容易,歼灭甚难。所以,王相请越王出兵四十万,前往长安附近待命!”

  “这么多?”崔耕忍不住惊呼出声道:“就算岭南道、剑南道各出兵十万都有些困难。何况是四十万?本王哪拿的出来?”

  “您不是还有契丹兵、黑水兵、室韦兵吗?再抽二十万军,不就行了?”

  崔耕摇头道:“这些兵马都是胡人的兵马,进入大唐境内之后,难免惊扰百姓,不可!万万不可!再说了,这么多兵马的调动,能瞒得过回鹘人吗?”

  还有句话崔耕没说出来:兵凶战危,谁敢言必胜?万一大唐的兵马打了败仗,而这些胡人兵马就在大唐的腹心之地,出了什么乱子可怎么办?五胡乱华的例子,就是前车之鉴!

  李晟却不高兴了,道:“如此说来,越王是不肯出兵喽?”

  “不是不肯!而是王相要得太多了些……”

  “行了,越王不用解释,解释俺也听不懂。”李晟道:“不知,越王肯出多少兵马?”

  崔耕想了一下,道:“本王可出十万精锐。既能神不知鬼不觉的赶往前线,又不至于祸害百姓。”

  “十万精兵?那就妥了!”李晟猛地一拍大腿,道:“不知越王何时出兵?”

  “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