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1068节(1 / 2)

  但他总不能说自已有先知之明吗?只是推说偶然间救了一个契丹老人,得知了此事。

  新城有三十万契丹人,他们哪能查出来是谁泄的秘?也就信以为真了。

  崔耕点了点头,道:“翁明城的事儿,本王觉得没什么疑点。契丹人要储存粮食,总不能在荒郊野外吧?不过……派何春会守城,是不是太大材小用可点儿?”

  史思明道:“这只是契丹可汗对何春会公开的说法,其实此事,小人估摸着,另有隐情。”

  “什么隐情?”

  “如今契丹可汗李失活已死,其弟李娑固继位。李娑固与契丹大将可突于一向不合,这汗位就不怎么稳当。因此……”

  崔耕接话道:“因此,在李失活临死之前,派可突于出使大唐,想来个借刀杀人。然而,好死不死是,几天前可突于又回来了。并且,他通过某种手段,掌握了一部分契丹军队。李过折乃是契丹可汗宗室,自然支持李失活了。现在契丹内部已经貌合神离,一场大战,随时可能开启。”

  “啊!您是怎么知道的?”史思明面色微变。

  崔耕漫步尽心地道:“猜也能猜得到。然后呢?继续往下说。”

  “本来呢,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是何春会出马,为双方说和。然而这次,无论李娑固还是李失活,都志在必得,毫不领情。非但如此,他们还联起手来,把何春会排挤到翁明城去了。”

  李泌抚掌笑道:“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看来,这契丹内斗无可避免了!”

  史思明道:“小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找了个机会,弃暗投明。”

  顿了顿,又补充道:“”虽然我被越王的兵马抓住,纯属巧合。但是小人确实是真心投唐的。对了,小人还带来了见面礼。”

  崔耕道:“这见面礼是那翁明城的位置?”

  “正是。”

  说着话,史思明从怀中掏出来一个卷轴。把卷轴打开,却是一份粗糙的地图,大致标明了翁明城的位置。虽然粗糙,用来偷袭也足够了。

  说到底,这个时代很多地方,尤其是蓟州附近,土地贫瘠人迹罕至。要偷袭的话,有太多的空子可钻。

  “这样啊……”

  崔耕沉吟了半晌,面色一肃道:“那何春会对你不薄啊,你背叛了他,到底于心何忍?”

  “启禀越王,您可以说,小人靠何春会立了一个大功。但要说,我背叛了他,未免太过了。”

  “嗯?怎么过了?”

  史思明振振有词,道:“以越王千岁的聪明,不难想到,契丹内争不止,败亡不远。若契丹战败,那杀害了薛讷将军的何春会,能有什么好下场?退一万步说,即便契丹没被唐军所败,这不还有李娑固和可突于吗?无论谁胜了,都不会饶过骑墙的何春会。所以,不管怎么说,何春会必死无疑。能在战场上,死在越王千岁的手里,算是他最好的死法了!”

  李泌冷笑道:“瞧你这话说的,难不成,你出卖了人家何春会,人家还得感谢你不成?”

  崔耕却摆了摆手,道:“何春会落到如此地步,怪不得手下与他离心离德,泌儿不可太过苛责。”

  “那翁明城的事儿?”

  “当然要命人取了!天赐不取,反受其咎嘛。”

  当机,崔耕传下将令,以史思明为先导,以安禄山为主将,率五千兵马,秘密从海上登陆,偷袭翁明城。如果可能的话,活捉何春会。

  兵力占绝对优势,领军之人是祸乱盛唐的两个杀人魔王,再加上有心算无心,这场战斗还有什么悬念?

  十日后,一个消息传遍了契丹:越王崔耕派义子安禄山偷袭翁明城,契丹第一名将何春会战死,所有金银财宝都被搬走,粮食也被烧了大半,带不走的粮食全被烧光!

  何春会虽然政治斗争是个白痴,但威望非常高。在契丹人心目中的地位,就有如后世之人看待关二爷和岳鹏举。这个消息一出,契丹人震怖异常,土气大落。前线的兵马,一遇唐军,就迅速崩溃。

  短短十余日内,崔耕大军收复了大部分国土,兵围幽州城!

第1404章 孤军成伏兵

  唐幽州城,就在后世的北平。只是占地面积远没有北平那么大,大概只相当于北平一区的样子。

  尽管如此,在当世也算数得着的大城之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窄,呈长方形,城墙长达二十四里,城防坚固,各种设施俱全。城内有二十坊一市,百姓数十万,还驻有五万大军。

  当初要不是李隆基把幽州的守军抽去了八成左右,仅余一万人。凭契丹人的本事,累死他们也攻不下来。

  现在这个难题,转移到了崔耕的头上。

  契丹军一触即溃,兵力倒是大部分保留了下来。现在幽州城内的契丹军,达到了十万之众。

  等契丹军的土气恢复后,崔耕的大军别说强攻幽州城了,就是正面在平地开战,胜率也不过五五之数。

  好死不死的是,由于唐军给的压力太大,可突于和李娑固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开始一直对外。

  所以,崔耕现在的处境前所未有的险恶起来。

  可是,如今天下人的目光,都投到了幽州。城内几十万大唐百姓等着崔耕去解救,他总不能围了几天幽州后,就撤军吧?

  但是不撤?

  稍一不慎,就是败亡之局。

  如果崔耕是大唐正常的将领倒是好了,援军源源不断而来,契丹没有半点可乘之机。

  然而现在,别说李隆基不愿意派援军了,有援军崔耕也不敢要啊。谁知道那帮子援军是敌是友,崔耕还得派一部分兵力,监视他们。

  无奈之下,崔耕传下命令,让岭南道速派援军三万。另另一方面,行文给李隆基,让他允许五万剑南道的兵马过境。

  如果凑到十三万大军,起码自保是没问题了。

  当然了,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契丹的内争迅速爆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