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778节(1 / 2)

  这就是郑愔书生之见了,在李隆基的计划里,根本就用不着什么兵符印玺。

  李隆基早已通过王毛仲、王崇晔等人,结交了不少羽林军的低级军官,这些人看中的是哥们儿义气,而不是什么兵符印玺。李显死后,李隆基靠着这些人聚拢几百人马,就可以在高力土的接应下攻入皇宫了。

  到底是成龙还是成虫,就在那最后一搏。

  当然了,这是李隆基没有办法的办法。没有李旦的支持,以他的声望和势力,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如果能得到兵符印玺,无疑成功的可能性会高上很多。

  所以,李隆基非但没有取笑郑愔,反而颇为诚恳地道:“如此说来,郑先生有得到兵符的途径?”

  王琚道:“王爷您莫听郑愔瞎吹,咱们都办不到的事儿,他现在无官无职的一草民,凭什么能做到?”

  “王先生您这么想又错了。我现在虽然无官无职,却有一样是诸位比不了的。”

  “什么?”

  郑愔傲然道:“我乃五姓七望之人。五姓七望在朝中盘根错节。若有在下代王爷联络,何愁大事不成?”

  王琚道:“不对吧,你能跟五姓七望联络,崔耕就不能跟五姓七望联络?莫忘了,崔耕可一直与王爷不大对付哩。”

  郑愔胸有成竹地道:“崔耕乃安乐公主的夫婿,他若得势,韦后势必继续一手遮天,这并非五姓七望愿意看到的。若王爷肯对五姓七望有所许诺,说服他们转投过来不难。更何况……”

  “怎样?”

  “崔耕说服五姓七望开在扶桑的金银矿,弄了个血本无归。现在,五姓七望内,对崔耕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这样啊……”

  李隆基仔细想了一下,没发现郑愔的言谈话语中有什么漏洞。

  再说了,从功利上讲,郑愔现在的确无处可去,没有理由欺骗自已。

  他站起来,躬身一礼,道:“那小王以后就多靠郑先生相助了。”

  郑愔这时候也不继续装逼了,赶紧错开一步,跪倒在地,道:“愿为王爷效死。”

  至此,郑愔再次成功转换门庭。

  当然了,李隆基既然收下了他,就得为他解决后遗症。

  李隆基派出人手,将郑亦凡一家乃至郑愔的生父一家,全都接到了一处秘密所在。

  这样,单凭吴知的指证,就很难证明郑愔的身世了。

  ……

  ……

  另一边,崔耕已经带着众心腹一起,踏上了东征之路。

  大唐共分十道,这次分出两道的军政大权给他。如果考虑到各州之间经济、军事实力不等的话,崔耕大概相当于掌握了大唐三分之一的实力。

  这已经非常出格了,若没有有太子监军,绝不可能。

  崔耕先是下了命令,以高仙芝为安东大都护,率五万大军前往浿水,不让新罗大军再前进半步。

  然后,他调兵遣将,把自已的治所设在了魏州城。

  之所以以魏州为治所,不仅是因为此地经济发达,而且因为此地乃大唐北方五大雄城(长安、洛阳、太原、晋阳、魏州)之一,适合大军驻扎。

  然后,崔耕就开始准备种田了。

第1000章 邀宴百策楼

  没错,就是种田。

  对于崔耕来讲,征伐新罗只是个幌子罢了。他的真正目的,还是之前向吴知提到的,造船征新罗、扶桑,乃至占据大量的无主之地。

  表面上看来,此举特别大公无私,把吴知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其实,崔二郎又不是圣人,当然也是有私心的。

  这个私心就是就是狡兔三窟,为自已安排一条后路。

  若李隆基果真运气爆棚,登基坐殿了,他完全可以利用强大的水师海外逍遥。

  也莫觉得崔耕这次出外,就承担了多大的政治风险,甚至是对李隆基举手投降。

  道理很简单,李隆基即便顺利发动唐隆政变,也仅仅能把韦后干掉而已,真正上位的不是他,而是李旦。

  李旦就这么心甘情愿的把皇传给李隆基?遍翻史书,表面上看来,太平公主是作恶的一方;李旦两不相帮;李隆基无限伟光正,顺天应人继承皇位。

  但仔细一想,其实大谬不然。

  在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之前,朝堂上的宰相,大部分是太平公主一党,“七位宰相,五出其门”。没有李旦的点头,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历史记载中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以看出这父子俩的矛盾。

  李隆基在发动先天政变时,李显登上承天门避乱,他对左右臣子说,你们有谁愿意继续效忠朕的,写下自已的名字来。待朕平定了叛乱,自有封赏。

  唐龙政变后后,要不是宰相力谏,这些写下名字的人都得被李隆基治罪。

  现在问题来了,若李隆基不认为自已是将要被“平乱”的一方,为什么对这些人恨之入骨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