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678节(1 / 2)

  崔耕胸有成竹地道:“本官当然不会让大家擅赈,这次的赈济活动,只是要大家出钱而已,具体赈济活动,还是要官府去做。”

  李隆基道:“但不知崔相准备筹多少钱赈灾呢?“

  “那就要看大家的诚意了。”

  “什么意思?”

  “现在就请大家认捐,不管大家说多少,除了临淄王外,本官愿意与其余人等所出钱财的总数相等。”

  敢情在这等着我呢!

  李隆基瞬间就秒懂了,刚才说建造佛寺要五十万贯钱,自已出十万贯,崔耕出二十万贯,其余人等出二十万贯。

  这次赈灾,人家崔耕要继续按照这个比例来出钱。自已若是不肯接招,这次的“祈福法会”就完全达不到目的了。

  他一咬牙一狠心道:“在钱财上,小王当然不能和崔尚书相提并论。这样吧,崔尚书出多少,我就出您的一半。”

  “好,临淄王够慷慨。”崔耕右手一展,道:“接下来,就请大家出价吧。”

  太平公主轻启朱唇,道:“本公主给临淄王和崔尚书面子,就马马虎虎出个十万贯吧。”

  上官婉儿道:“我是出家之人,在钱财上自然不能与各位比肩。不过赈济百姓,乃是大大的善举,就勉力出上个一万贯钱,聊表存心吧。”

  这两位一唱一和,就把今天的行情定下来了——最高不超过十万贯,最低不能低于一万贯。你再大,能有镇国太平公主大?再穷,能比出家为道的上官婉儿穷?拿钱吧!

  当然了,尽管这个数目,比之前李隆基要求的数目,多了十倍还不止,但大家也没多少反感。

  道理很简单,三个月大雨不停,那怎么可能?又不用真出钱,反正是吹牛逼呗。

  耿国公武懿宗道:“我出八万贯!”

  宋璟面带苦笑道“宋某人家资不厚,又两袖清风,只好勉力出上一万贯了,众位莫笑。”

  宗楚客道:“本相信奉中庸之道,也出五万贯吧。”

  ……

  人们纷纷发言,粗略算起来,已经达到了一千多万贯!

  崔耕道:“空口无凭,还请大家立字为证。到时候,若是有人说了不算……那面上可就不大好看了。”

  人们齐声道:“理应如此。”

  大家也乐得写下来,表现自已的大方,非常配合。至于那万一的可能性……天塌了,这不是还有李隆基在顶着吗?按照之前的承诺,他最少也得出五百万贯啊!

  李隆基则暗暗叫了一声“苦也”,十万贯钱,自已拿出来,已经算是自已勉力为之了,至于五十万贯钱,那绝对得伤筋动骨、砸锅卖铁。五百万贯?把自已卖了,也绝对拿不出来啊。但事已至此,还能怎么办?也只能寄希望于两个月内大雨停止了。

  “五百六十三万贯。”李隆基拿起狼毫笔,写下了这串数字。

  ……

  ……

  第二日,崔耕派人拿了五十万贯钱的钱票,交给了宝严和尚。李隆基亲自上表,请求全城禁屠,取悦佛祖,李显诏准,

  宝严和尚正式登台,祈晴法会正式开始。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这雨还是淅淅沥沥地慢慢下,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

  与此同时,有十七州上表,境内河流猛涨,一场大面积的水灾马上就要爆发。

  对于这种天灾,李显也没办法啊。在请教了国子监祭酒,也就是那个据说有大~法力的道土叶静能之后,他下了一道旨意,命长安各坊将北门关闭。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北方是癸水之位,把北门关了,这水不就进不来了吗?

  然而,大家照做之后,小雨依旧不停。百姓们心中愤懑,就有一个非常阴损的政治笑话开始流传。

  “王大郎,知道这北坊门还有个别名吗?”

  “不知道啊,叫什么?”

  “当朝宰相。”

  “诶,奇怪了,怎么这北坊门就叫当朝宰相呢?”

  “你想啊,宰相是干什么的?调理阴阳啊。现在陛下不用宰相调理阴阳,而用北坊门调理阴阳,不称“北坊门”为宰相,合适吗?”

  “哈哈,有意思,李兄真有你的。”

  其实这个政治笑话还算好听的呢,还有些人认为,之所以发生这场大水灾,是武则天的在天之灵在报复。

  这也是非常有理论依据的,武则天姓武,大周朝尊崇的是玄武,以至于大周官员都用龟符做凭证。玄武代表的就是水,这场大水灾自然也就和女皇陛下有关。

  如果这两个说法还只是让李显感到难堪的话,第三个说法,就足以让他如坐针毡了——

  右卫骑曹参军宋务光直接上疏,他认为:“水属阴类,是臣下、女人之象,这是上苍给陛下的警告,不要让后宫有干预外朝政事,否则必定降下灾祸。趁着现在水灾还没有到来,陛下赶紧做四件事,求得上苍的原谅。其一,皇后不再听政,以顺天意。其二,早立太子,以安人心。其三,解除诸武的职务,防患于未然。其四,雨水不止,足证叶静能、郑普思等人无能,还请陛下驱逐他们!”

  涉及倒了韦后,李显的反应就不能用常理度之了。

  他马上下旨,以“妄议朝政、图谋不轨”之罪名,将宋务光押入刑部大牢,严加审讯。

  刑部尚书崔谈倒是想照办,但是魏元忠、唐休璟、豆卢钦望不干了,要求李显不以言罪人,收回成命。

  杨再思、韦巨源以及宗楚客、武三思,则要求把宋务光斩立决,以儆效尤。

  群臣分成两派,为此争论不休,作为礼部尚书的崔耕却没有发表任何意见,稳坐钓鱼台。

  这一日,早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