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334节(2 / 2)

  百姓们喜笑颜开,交头接耳,来俊臣的脸色却是阴沉地快滴出水来了。

  他恨恨地看了一眼郭恪,沉声道:“敢情伏远侯这次来定州,是带了两份圣旨,居然在这儿等着本官呢,城府倒是挺深啊!”

  郭恪道:“彼此彼此了,跟你来大人过招,不留个心眼,恐怕连骨头渣子都不剩了!”

  来俊臣道:“如果本官没料错的话,你应该早就和褚小娘子暗通款曲了吧?”

  “是又怎样?”

  郭恪哂然一笑,道:“不过你别太高看了你自已,在我眼中,你狗屁不是!如果不是褚小娘子,呵呵,今天这份圣旨绝不会在这儿宣读!”

  褚云娘接话道:“妾身是为了崔长史!”

  崔耕一脸讶然。

  褚云娘道:“陛下亲自下旨,为妾身的曾祖恢复名誉。如此大事,当然是观礼之人越多越好。今日崔长史含冤进京,百姓们万人相送,说你妾身算是沾了您的光哩。再者说了,这辆囚车,本来是奴家的闺辇,只是加紧开了个天窗而已。之所以如此做,就是为了报答崔长史。要不是他,妾身曾祖的陈冤焉能得雪?”

  言毕,她带着碧儿走到了崔耕的面前,“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遍道:“妾身代表褚家人,谢谢崔长史对我们褚家的大恩大德了。”

  崔耕当然明白,褚云娘所指的,就是他阴差阳错,让褚云娘拿壁龙令吓唬的武懿宗一事。想来是武则天也忌惮壁龙的名号,所以此事传到长安之后,武则天决定给壁龙主人顺手做了个人情,为褚遂良平反。

  不过在历史上,武则天临死前,才特意为褚遂良等人平了反,完全和壁龙无关。

  至于现在?居然提前了。

  崔耕也不愿说破,倒是来俊臣听着武则天竟然给褚遂良他们亲自平反,心里不禁起了渲染波澜,低头沉思,久久无话。

  ……

  眼下,定州城中的所有囚车,早被孙彦高他们想要羞辱崔耕而故意损坏了。如今只剩下了眼前两辆所谓的“囚车”,死扣字眼的话,还是人家褚云娘的囚车最为合乎朝廷律法。

  来俊臣不占理,也只得允许崔耕坐在这趟特制的囚车上赶路。

  与此同时,褚云娘宣布,自已准备去京城投亲,郭恪马上就盛请相邀,让她与自已同行。

  所以,一路之上,崔耕既有郭恪照拂,又有褚云娘嘘寒问暖殷勤服侍,他这个所谓的囚犯,小日子过得倒是很滋润。

  这一路上,来俊臣看在眼中,郁闷在心里,崔耕过得越是舒坦,他就心里越是难受。

  既然路上不能给崔耕找难受,他也只得将这份怨念藏于心中,暗忖,“崔耕,且让你得意一时!等到了洛阳,咱们再算总账!本官倒要看看,到了我的地盘,还有谁能护得住你?”

第370章 护身有双杰

  昔日的洛阳,大唐的东都。

  如今的洛阳,大周的帝都。

  几十年前,也就是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李治下诏,置洛阳为东都。从那以后,大唐就有两个国都,东为洛阳,西为长安,并称为东西二京。

  二十多年后的光宅元年,武则天为皇太后,下诏改东都为神都。从那以后,洛阳的政治地位就开始逐渐超越长安。

  到了今年,也就是万岁通天元年,洛阳已经成为了大周唯一的国都,武则天乃至朝廷文武百官都在这里办公。

  ……

  ……

  万岁通天元年,八月十七,来俊臣和崔耕一行,进了洛阳城。

  他们从定鼎门而入,沿着官道一路向北,经过星津桥、天津桥和黄道桥,来到了皇城端门外。

  这是一个方圆数百丈的巨大广场,广场正中,一根铜柱高高~耸立。

  此柱高达十丈,柱身八面,每面五尺,上面刻满了为武则天歌功颂德的文字。柱顶上铸有一个腾云状的承露盘,盘上有四个龙人站立,共捧一个径约一丈的铜火珠。

  崔耕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或者简称为“天枢”。

  饶是他两世为人,见到如此宏伟而壮丽的艺术品,都不得一阵阵出神,下意识地念出了两句诗来:“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

  “啧啧,崔长史还真是好兴致,这个时候居然还做诗?真是不知死活啊!”

  来俊臣听罢,不要阴阴地一笑,道:“前面就是皇城,你就别赖在这辆特制的‘囚车’上了,赶紧给本官下来吧!”

  “哈哈,来少卿果然一肚子草包,不学无术之名,果然名副其实啊!这诗乃是当朝成均馆祭酒李峤大人所作,本官只是吟诵一番而已。还作诗,做你妹的诗啊!”

  说着话,崔耕已经下了马车。

  来俊臣又被当众奚落嘲讽了,气得生吞活咽崔耕的心都有了。

  崔耕问道:“现在咱们该去哪?”

  “大理寺!”郭恪道。

  “丽竞门!”来俊臣道。

  二人同时说出,却是截然相反。

  郭恪脸上一横,喝道:“你来俊臣早就不是御史中丞了,凭什么带我兄弟去丽竞门?”

  “哈哈,原来伏远侯也有孤陋寡闻的时候啊!”

  来俊臣终于扳回一局,笑道:“陛下擢升本官为司农少卿的当日,她老人家亲自下旨成立了一个新衙门,叫推事院。此衙门主要负责由圣上下旨审问的官员,这些官员一律关押在推事院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