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191节(1 / 2)

  “喂,你干嘛呢?”崔耕忍不住叫出声来。

  崔秀芳这才意识到,自已一时得意兴起,竟忘看这是在县衙内了,顿时满面羞赧,微微一福,迅速从门内跑了出去!

  望着她小巧飞奔远去的背影,崔耕喃喃道:“走窗户比走门还习惯,这崔秀芳不会是什么杀富济贫,飞檐走壁的惯贼吧?”

  正在这时,封常清的声音在不远处微微响起,粗着嗓子道:“大人这是把崔小娘子怎么滴啦?怎么小娘子跑得比兔子还快?”

  “还能咋样?没看那小脸蛋啊?比红布都红,肯定是刚滋润过,被咱家得手了呗。”这是宋根海的声音。

  一旁女儿都已经出嫁了的雍光,却满是担心的口吻说道:“可这崔秀芳进去才这么一小会儿啊?这就完事儿了?啧啧…崔县令…诶…该补一补啦!”

  “嗯,得补!得补!”人们纷纷应和。

  陈三和更是担心地道:“咱们大人这么年轻就不行,近的美色又不多,依贫道……啊,不,本官看,是先天的问题,恐怕非药石所能挽救啊!”

  靠!

  崔耕听着,气得一佛升天!

  这传来传去的,老子特么的都快成阳~痿了!

  他赶紧快步出去制止,臭骂一通:“别他娘的乱叫舌根了,本官没毛病。”

  “对,大人没毛病,谁敢说您有毛病,我们跟谁急!”

  人们纷纷点头,不过脸上无一不是同情之色。

  娘的,这还越描越黑了。

  崔耕索性也不再解释,返回北屋穿了一身青袍出来,对众人道:“我看你们这几天都闲出毛病来了!都别歇着了,走,都跟本官出去走走!”

  “大人,咱这是要干啥去?”

  “本官带着你们,去发一笔小财!”

第215章 又见老骗局

  崔耕带着几人出来,准备好好在扬州的坊市中逛逛,看看有没有扬州毡帽的雏形。

  此地繁华之极,有“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余霞斗彩”的上等丝绸,有“映水菱花散,临风竹影寒”的扬州镜,有“径可盈寸,光耀洞彻”波斯珍珠……

  崔耕等人虽然在泉州逛过坊市,可没见过这么多精细之物,径直看得目不暇接。

  只是关于帽子铺么,看倒是看到了几间,但是却不知什么式样的才算后世流行的扬州毡帽。

  即便崔耕在荒唐大梦中,也只是听说了扬州毡帽的威名,而没看到过实物。所以扬州毡帽长啥样,他真没见过。

  关于如何找到扬州毡帽,崔耕只依稀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典故,可以作为一条线索:唐宪宗时期有个名臣叫裴度,他在出行的路上被刺客砍落马下。恰巧因为当时戴着扬州毡帽,所以才没被砍掉脑袋,幸免于难。

  如此说来,这帽子一定是质量相当好的吧?也只能慢慢把所有帽子都比较一番,再做确定了。

  “咦?大人,你看那是什么?”众人正走着,宋根海忽然抬手往远方一指。

  崔耕仔细看去,但见无数百姓,把一座小高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连路都堵住了。

  倒是热闹,这些在干啥?

  要知道,在坊市上,既有官兵巡逻维持治安,又有官吏负责税收,怎么可能允许如此多的百姓聚集?

  “让一让,让一让。”

  有封常清和雍光一左一右两枚壮汉开路,崔耕一行人很快就站到了队伍的最前,

  仔细观瞧,但见高台一个和尚宝相庄严,闭目不语。敢情儿都是围观他呢。

  向周边人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和尚叫智满。过一会儿,智满大和尚就要讲法了。而且讲的不是一般的法,而是“俗讲”。

  所谓的俗讲,崔耕倒是知道。

  “俗讲”其实就是后世“评书”的前身,这里面既有佛经故事,又有民间传闻,乃至各种因果报应的故事。

  因为大唐年间,民间百姓的娱乐生活的缺乏,所以“俗讲”是非常受百姓欢迎的。

  唯一奇怪的事,俗讲一般不是在寺庙里吗?怎么这和尚跑到坊市来俗讲了?最关键的是,这里已经挤得人山人海,道路不通了,显然妨碍公共交通了,为何巡丁差役不管?

  崔耕还要再问,那和尚已经轻咳一声,正式开始了“俗讲”。

  但见他端坐高台之上,往四下看了一圈,神神秘秘道:“诸位,你们可知扬州这场大灾,是由何而起的吗?”

  其实这个故事他前两天都已经讲过了,但是百姓们都想再听一次,还是配合着喊道:“不知道!”

  “好,不知道没关系,请诸位听好了……”

  在他的俗讲中,去年有东海龙王三太子敖顺,化作一条硕大的鲤鱼,沿江西行,快活玩耍。

  好死不死的是,被一个渔夫捉上岸来。

  当时,智满和尚恰巧路过,识破那条鱼乃至龙王三太子的真身。

  于是乎,就劝那渔夫赶紧把三太子放了。

  可是那渔夫肉眼凡胎,懵懂无知,张口就要钱。自已一介游僧当时囊中羞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龙王三太子变成了鱼汤一锅。

  事后龙王震怒,才有了淮南道这一场大旱。与此同时,龙王还把此事托梦给了当今天子,才有了陛下下达禁屠令一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