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_分节阅读_第169节(1 / 2)

  但刘幽求和自已的交情貌似还没那么厚啊,充其量也就同僚之情而已,他犯得着过来烧自已这门冷灶吗?

  怀着满腹疑惑,崔耕出门相迎。

  这一见到人,疑惑之余,他更是大跌眼球——尼玛,你道与刘幽求同行而来之人是谁?

  正是当初一门心思要把女儿嫁给自已的便宜老丈杆子——卢雄!

  难怪姚度不认识他了。

  不过前些日子突闻噩耗,连面都没见过一遭的卢家小娘子卢丽华突然病逝,至此,卢雄应该与自已没什么共同话题了吧?怎么这个节骨眼儿,他也过来烧自已这门冷灶了?

  甭管怎么样,人家此番能来,足见一片盛情好意。

  当即,崔耕客客气气地将二人引进了堂屋之内。

  卢雄和刘幽求一进来,堂屋之内的气氛顿时有些尴尬。

  毕竟,在场大多是崔耕小圈子里的人物,大家都互相信得过,可以畅所欲言。有这两个“外人”在场,很多话就不好说了。

  为缓解气氛,鸡贼的老冯冲刘幽求打趣了一下,道:“刘县令,老夫这是辞了官的人,自然无所顾忌,但刘县令你不同啊,身在宦海不说,而且正当壮年仕途不可限量,难道你就不担心今日此举惹来长安那位的迁怒?”

  “嗤……”

  刘幽求高深莫测地一笑,满不在乎道:“长安的那位?老刺史您直接说来俊臣不就成了吗?本官也不是没有跟脚之辈,未必就怕了他!嘿嘿,实不相瞒,我这武荣县令也就是这几天的事儿,马上要往别处任职了。”

  冯朴一听刘幽求这话,已然听出对方必是有所倚仗,顿时好奇问道:“不知刘县令高升何职啊?”

  刘幽求漫不经心道:“也谈不上什么高升,不过是小小的大理正而已。”

  小小的大理正?还尼玛“而已”?

  冯朴心里那叫一个气啊,这刘幽求太特么装逼了!

  在场其他兴许不太熟稔大理正一职,但他冯朴这个老官油子岂会不知?

  大理寺主管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虽然不如六部,却也算是朝廷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了。

  大理寺的正官为大理寺卿,就是“三公九卿”中的“九卿”之一,秩从三品。凡有特别重大的案件,由大理寺卿与刑部尚书、侍郎会同御史中丞会审,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司会审。

  大理寺之下,设大理寺少卿二人,为大理寺卿的左右手,处理大理寺日常工作,秩从四品。

  大理寺正,掌议狱,正科条,亦秩从五品。大理正,仅屈居于大理寺卿与少卿之下,若卿下少卿不在时,由大理寺正总持大理寺事。

  所以,大理正是大理寺的重要骨干官员,作为大理寺卿的重要手下之一,实权很大。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

  冯朴微微有些酸意地说道:“大理正乃是从五品下的职司,刘县令四十不到就得衣朱紫,实在是可喜可贺。”

  一旁的崔耕也是暗暗琢磨,刘幽求踏出了从普通官员到高级官员的重要一步,又和卢雄一道前来,看来这次升迁是跟上官婉儿有关了。

  有上官婉儿照拂,难怪这货刚才敢大言不惭,说自已有跟脚,未必怕了来俊臣!

  不过刘幽求跟自已毕竟是友非敌,他能有此擢升,也是可喜可贺之事。随即他又端起杯盏,与诸人说道:“哈哈,先是子昂兄擢升肃政台侍御史,再是刘县令迁升大理寺正,真是好事连连!来,我们大家再满饮一杯,恭贺刘大人的升迁之喜!”

  “恭喜刘大人!”正所谓花花轿子人人抬,锦上添花人人爱,诸人自是一番举杯遥祝。

  堂屋中,一片欢畅。

  ……

  今天既是崔耕的生辰,又逢端午节。

  时候不早,苏绣绣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四个婢女。

  每个婢女都双手端着一个托盘,上面堆满了锦囊、香合、花草、人胜等物。

  传说端午节有各路妖魔出来作乱,人们今天要进行各种辟邪之事。

  比如这喝的蒲酒,比如门前的人形艾草以及五彩色线,这些托盘中的物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按说今天来的客人,都应由女主人亲自赠送这么一份礼物。

  只是崔耕并未娶妻,二娘乃是妾侍上不得台面,也只能由苏绣绣来做这件事了。

  众人见状,赶紧收敛了笑容,正色起身为礼,有跟着崔耕称呼嫂嫂的,有称呼苏娘子的,有称呼崔夫人的,不一而足。

  但不管称呼什么,口气中那份尊重都是一样的。

  苏绣绣心中不由得一阵欢喜。

  她暗暗寻思,若不是因为二郎,这些达官显贵哪会正眼瞧我这孀居寡~妇一眼?万万没想到,几年前还不成气的小叔子,今日竟然成长到了如此地步!

  苏绣绣微微一福,道:“奴家为诸位续命。”

  所谓续命,由这四个女婢代表苏绣绣,为大家在胳膊上系上了一条五彩丝线,意思为避五毒长命百岁。

  然后,苏绣绣才领着婢女们退下。

  之前大家喝蒲酒,吃零食,那只是应景的招待,可不是真正的午饭,现在才是正儿八经的午宴时间。

  有婢女上来,把那些零食撤下去,摆上了一桌好酒好菜,招待众人。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卢雄忽然把手中的酒杯放下了,道:“二郎啊,你文采出众出口成章。今日既是端午佳节,又是你的生日,还有这么多亲朋好友来贺,焉能不作诗一首?”

  “让我家大人赋诗一首?不要了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