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年天子(1 / 2)

大明弘治十八年五月十八,清晨。

乾清宫。

......

阵阵钟声在这巍峨的皇宫之中响彻,钻进了只有皇帝才能安寝的乾清宫中。

华贵而又雍容的锦被之下,李易半撑着自己的身体,一时有些恍惚。

大太监刘瑾带着太监宫女早已将登基时的衣冠准备完毕,就在床边等候。

李易没有理会他们,消化着驳杂的记忆。

他只记得自己在湖边游玩,脚下不稳失足落入湖中,等到再醒来时,就莫名来到了此处,而后一阵纷乱的记忆涌入脑海。

“大明弘治十八年……皇太子朱厚照……五月十八日登基为帝……”

过了好半晌,李易这才睁开眼睛。

呼!

长出一口气。

当他理清了脑海中纷杂的记忆时,脸色极为古怪。

没想到竟然穿越了,这么离谱的事情竟然落在了自己的头上。

皇太子朱厚照,这是他现在的身份。

一时间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作为历史学硕士,专攻明清史,他自然知道大明正德皇帝朱厚照。

说起来,这孩子也是个苦命人。

在已经过去的弘治朝,由于弘治皇帝朱佑樘的弱势,导致文官集团开始膨胀。

以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为首的内阁总揽大权,等到朱厚照登临帝位时,才发觉这满朝上下竟全是文臣一体。

至于这年幼的小皇帝,又有谁会在乎?

不过,苟且偷生显然不是这小皇帝的作风。

正德二年八月设置豹房,重用刘瑾,提拔八虎,用于牵制朝臣,收拢权利,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

可就在准备深化之时,刘瑾突然就要起兵谋反。

这可真是怪哉!

后来自封自己为镇国公、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领大军,与草原小王子决战于应州城外,最终大获全胜,使得小王子十数年不敢南下牧马,而他甚至亲手斩杀鞑子一人。

只可惜这样的大胜,在文官的,仅是“鏖战数日,阵斩十六”的字眼,这何其荒唐?

后借应州大捷之威,调边军入卫,至此总理军权。

宁王之乱时,又统领兵马南下,此举未必没有整理江南的目的,只可惜,就在功成之前,竟意外落水。

一个正值壮年,且弓马娴熟的皇帝,就这么病故了。

关键问题是,医治他的太医,竟与治死弘治的为同一个人。

当他提出更换太医时,竟被杨廷和借故拒绝。

不久之后,朱厚照驾崩,死的极其潦草。

当消化完记忆后,李易的眼中尽是斗志。

这重活一世自是要活的精彩,既然重生为朱厚照,那么自要替他完成他未竟之事。

掌天下之权,马踏整个江山。

这大明,交给谁都不能交给文官。

……

朱厚照深深的呼吸着,等到情绪平复下来,思索着现在的处境。

身为皇帝,手中得有权利,若没有权利,胸中抱负如何实现?早晚也得失足落水。

而朱厚照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权。

不过,如今的大明,是以刘健、李东阳和谢迁为尊,而这三人又是先帝的托孤重臣。

想要总揽大权,就得先从这三人身上动手。

不过,此事却也没有那么简单。

尤其是这三人中的刘健,更是不简单。

其人历经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担任八年内阁首辅,在朝廷之中根深蒂固,就连李东阳和谢迁,也是在他的推举之下进入内阁辅政。

弘治朝时,更是压的孝宗喘不过气来,当年孝宗想在万岁山修建毓秀亭,于是让亲信太监李广督办此事。

可当刘健听闻此事后,以奸人佞臣、蛊惑圣上为由,硬是逼的李广自杀。事后,不仅没有任何惭愧,反而进一步的逼迫孝宗,让其治罪李广。

弘治十三年,鞑子南下,京师戒严,刘健又以“兵事疲惫”为由,罢黜与孝宗密切的遂安伯陈韶等三人,换上与文官相近的镇远侯顾溥。

然而,情况并未因此而好转,弘治十四年时,边事再起,国库空虚,于是孝宗将目光放在了税收之上。

可是,以刘健为首的文官却“与民争利,减轻百姓负担”为由驳了孝宗,甚至还提出“削减宫中用度、裁撤宫中亢官”等建议,进一步的削弱孝宗的权利。

等到正德登基之后,刘健的手伸的更长了。

当他得知正德信任太监时,便联合李东阳、谢迁二人,以辞职要挟。

当时正德刚刚登基,若是不同意辞职,正德就落了下势,被三阁老压了一头,若是同意辞职,满朝文武势必会联合逼宫,逼的正德不得不收回成命,届时只会威严扫地,沦为笑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