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取消传奉官制度?(二合一)40(1 / 2)

今天的早膳极为丰富。

自从朱厚照登基之后,便把皇帝饮食之事交给了刘瑾,让刘瑾在宫外筹办。

其实,明朝的皇帝饮食大多由尚食监来负责。

只不过宪宗皇帝之后,基本上交给了太监处理。

朱厚照的饭量不大,吃了没多少,也就是两个肉包子,外加一碗粥以及一些时令蔬菜。

在吃饭这空档,刘瑾忽然来报,说焦芳求见。

朱厚照看了看外面尚未彻底升起来的太阳,心里有些疑惑。

这在上早朝之前求见,难不成是有什么要紧事?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进来吧!”朱厚照说道。

刘瑾躬身领旨,急匆匆的下去。

片刻之后,焦芳站在了朱厚照跟前,朝着朱厚照行礼:“臣,拜见陛下!”

朱厚照随着的摆摆手,说了一句“平身”,便问他:“这是有什么急事?怎么来的这么早!”

焦芳的脸上忍不住多了一些笑容,连忙解释道:“回陛下,臣已经想好了推行传奉官制度的方法!”

朱厚照来了兴趣,追问:“哦?这是什么办法,说来听听!”

焦芳倒是一个有趣的人,他清楚吏部尚书与阁臣接触是一件犯忌讳的事,虽说这是皇帝支持的,不过,这种事必须要明面上说给皇帝。

毕竟,要是中间稍微出现点差错,让皇帝产生误会,问题可就大了。

“臣昨夜修书两封,分发给刘健与李东阳,说明臣有与他们联合的意思。他们二人想要拉拢臣,那么就会同意臣的某些想法。

届时,臣向陛下举荐吏部各官,朝臣肯定会认为臣想要把持朝政,到时候,臣再趁机提出传奉官之事,朝臣肯定会认为臣这是为了巩固势力从而落实传奉官,到时候,臣再顺水推舟,就能把这事落下!”

焦芳说的很认真,一五一十,没有任何隐瞒。

其实,这事大可以在早朝之后说,可他害怕朱厚照误会,所以赶在早朝之前,先和皇帝通个气。

焦芳以为自己的这个方法天衣无缝,会让朱厚照赞赏。

可迟迟等了好久,都不见朱厚照的声音。

抬头看去,却见朱厚照正慢条斯理的喝着茶水。

“陛下,您觉得如何?!”焦芳不清楚朱厚照的想法,小心翼翼的询问。

“说完了?!”朱厚照放下手中的茶杯。

焦芳点头道:“完了!”

“唉,朕本以为你是个聪明之人,结果就想出了这个法子?!”朱厚照长长的叹气。

焦芳心中一惊,连忙追问:“陛下的意思是?此法不行?!”

朱厚照摇头道:“何止是不行啊,简直就是没有一丁点的用处。”

“这这这……陛下,这……”焦芳急了,与儿子焦黄中想了大半夜,本以为这个法子没有什么问题,堪称天衣无缝,结果此时皇帝竟说法子没有一丁点的用处。

“你要知道,传奉官是一项备受朝臣诟病的制度,是从上到下,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反对的制度。

你以为,刘健和李东阳为了拉拢你,就会同意你的传奉官制度吗?他们充其量会为了拉拢你,同意你举荐的那些人,至于传奉官,那是不可能的!”朱厚照慢条斯理的说道。

朱厚照的看法很简单:文官在面对不同的事情时,会基于自身立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从而进行争斗。

正如之前,刘健与李东阳的争斗。

但在面对触及同样利益的事情时,将会格外的一致。

这个同样利益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清查田亩、比如官绅一体纳粮当差、再比如这个传奉官。

传奉官,说到底是威胁整个文官的一种制度。

这种危害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来看,甚至超过了清查田亩。

毕竟,清查田亩,事情繁多,里面能搞鬼的地方太多了。

相互扯皮,相互使绊子,有很多方法能够阻拦或者拖延。

可传奉官,毕竟是有大利于皇帝的制度,一旦落实成为定制,那科举还有意义吗?

谁当官,不都由皇帝说了算吗?

那个时候,朝堂就会彻彻底底的被皇帝掌握。

至于文官们想要升官,那只能把自己交给皇帝。

等到了那时候,和洪武年间又有什么区别?

没有权力的官员,只能被皇帝予杀予夺。

朱厚照很明白,哪怕焦芳愿意与刘健或者李东阳互为援引,可他们也不会同意传奉官制度。

毕竟,这个制度威力太大了。

到时候,他们宁可想办法扳倒焦芳,也不会同意焦芳。

再者,焦芳刚刚成为吏部尚书,根基未稳,身上没有功劳,就想推行传奉官,那是不可能的。

“陛下,这这这,那这该如何啊?!”焦芳急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完不成任务,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他可就完了。

看着焦急的焦芳,朱厚照思绪纷飞。

既然焦芳这个法子不行,那就得重新换个法子,也得给焦芳身上搞点功劳,让他有一定的威望。

“这样吧,今天早朝时,你推举完吏部各官之后,先不要落实传奉官,你要请示朕,罢黜传奉官制度。”朱厚照看着焦芳,忽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焦芳脸色一变,直接懵了。

昨天还让自己落实传奉官,怎么一眨眼的功夫,就让自己罢黜传奉官了?

“陛下,您的意思是?!”焦芳有些懵逼。

朱厚照当然不会罢黜传奉官。

只不过,是借焦芳罢黜传奉官,来给他增加一些威望,让他在朝中彻底的站住脚。

让他为后续推行更好的制度,来造势。

至于后续的制度,朱厚照准备采用一个与传奉官类似,却又不叫传奉官的制度来替代。

毕竟,传奉官这个名字,已经臭了。

朱厚照想到的制度乃是:清朝时的官员任命制。

明朝的官员任命制度,一般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

尤其是县令及以下的官员,吏部不需要照会皇帝就能直接任命。

基本上来说,哪怕没有皇帝,吏部也能完成对朝廷内外官员的任命。

对于这些官员而言,效忠皇帝与效忠长官是天差地别的差距。

效忠皇帝,未必会升官,但效忠长官,是一定能升官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