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事之课间48(1 / 1)

课间只有十分钟,但是我们那个时候的课间可太快乐了,根本是毫无压力,老师不管你,家长不管你,你自己也不会管你自己。

除了之前说的摔摔炮,蹦溜溜,玩军棋或者其他纸棋,五子棋,井字棋,还有一种可好玩的益智游戏,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大概就是通过横走或者竖走,每次只能一格的距离,看谁率先把对方逼到茅缸(我们老家叫茅房为茅缸,因为一般茅房后面都有一个大坑,用来存屎存尿,像缸一样)里。可以两个人玩,也可以三个人,四个人,再多也可以,就是麻烦,地图也得画的大一些。三个人最好。

说到玩具,我们还有很多其他好玩的,比如丢沙包,挑竹签,玩冰棒棍,还有五子石。最后一个,我要特别说一下。

所谓五子石就是五个光滑的石头,或者砖块磨成的和大拇指盖差不多大小的圆形或者方形物体。那么怎么玩呢,这可太好玩了!首先,你需要把五个石块放到手心,然后扔起来,别扔太高,迅速把手背朝上,接住石块,最好是接两个,多了需要抖掉,如果没接到或者只接到一个,又或者你接了两个以上,抖的时候只剩下一个或者没有,那么你就宣告失败了,换下一个人来。

第二步,你需要再次把手背上的两个石块扔到空中,然后把手握成拳头,立起来,中间要留缝,不能大也不能小,因为要用这个缝隙把两个石块都接住。你眼还要尖,不然石块会落到别处。接到了,两个石块归你,没接到,也算失败。

第三步,你需要从已经是你的石块中挑出一个来,放到手心,然后扔起,去捡地上散落的其他石块,捡到之后还得接住你扔起来的石块,两个最后都在你的手心,算成功,如果只有一个或者一个都没有,那么你也就止步于此了。捡地上的石块不限个数,可以一次一个,也可以一次两个,三个,看你一开始抖掉的情况而论。

最后,谁手中得到的石块多,谁就赢了。

在此基础上,五子石可以发展到十几个或者几十个,三个人或者五个人来玩,玩法基本一致,最后也是谁手中石子多谁赢。提示一点,如果你触碰到了地上散落的石块,那你就必须把它拿起,不然就算失败。意思就是,你捡石块的时候,不能触碰到其他不是你此次目标的石块。

我们除了利用外物,还可以不用外物,比如玩捉迷藏,老鹰捉小鸡,闯手腕(就是人分两队,然后队长喊对方人名,让他来闯自己这方的手牵手壁垒,如果没闯过去,那么就是这方的人,如果闯过去,他可以选择一个人回到自己原来的一方,好像有首歌也是写这个的,唱的是“挑谁个……”),还有一个可耻的“袭击”。

也不知道谁先发明的,就有了这么一个令女生讨厌的恶作剧,男生们叫它,“袭击”。也就是趁女生不备,从后面偷袭,轻者拍肩膀或者挠胳膊窝,重者拽辫子扯头发,还有无耻的拍屁股,掐大腿。

有一次,大家都在说我和丽丽每天都形影不离,牵着手上学下学,一开始也就是说说,后来就开始胡乱猜测了,说了一堆难听的话,我无意间听到(他们不敢当着我和丽丽的面说),然后在心里掀起一阵波澜,这波澜一直到六年级都没有停息。所以,后来我为了所谓的“自证”,也加入了那群我十分厌恶的男生阵营,袭击了自己心里喜欢表面却要装作不喜欢的女生。当丽丽后头看到是我时,她的表情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吃惊中带着一份厌恶,还有一丝疑惑,还有伤心……

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两个才渐渐疏远,以至于后来六年级基本上都是分开上下学了,各自有了新的伙伴。

年少无知,希望她能原谅小时候的我。

我们小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卷”字,大家课间就是玩,哪有人去傻到学习,老师也不管你,课间就是休息,玩闹的时间,也是给脑子放松的时间。不像现在,尤其是中考生,高考生,那叫一个“卷”,多卷我就不说了,知道的都知道。

“卷”这个字太恐怖,不仅课间十分钟被霸占,甚至周末,寒暑假。

现在小孩,有的从幼儿园开始,大人就已经给他报了很多的兴趣班了,根本不顾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愿不愿意,仿佛孩子就是大人的艺术品,一定要按照他们的规划好的路线去走,可他们并不知道,孩子只是通过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但孩子并不是只属于他们。更多时候,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的。

现在社会,很多都是大人们制作出来的“玩偶”和悉心照料的“花瓶”,一旦离开父母,进入社会,所有的弊端都会显露出来,轻者抑郁,重者自残。

人活一世,其实大可不必为了功名利禄,笑笑呵呵的就可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