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若再惹事,天不容我易小川!121(1 / 2)

“此番命题,源于立意与安国的巧妙融合。“

“诸位同仁,这两个题目犹如春雷初响,为恩科首试定下了高远基调。“

一位博学的学者手持试卷,向同僚们慷慨陈词。

“请大家细观这份试卷的构思,实在精妙绝伦。“

“千秋伟业,文章应融汇百家之长,不可拘泥一隅。“

“这位考生,巧妙地将法家、道家、农家的智慧熔于一炉。“

“虽理念交融,却层次分明,主旨凸显。“

“字句间流露出的见解,是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为大秦培养人才!“

另一位学者颔首赞同。

“这样的立意,恰恰契合我们科举考试的多元学科精神!“

正在审卷的博士高声赞叹。

“妙哉,实在妙哉!“

“你们快看这份试卷,其立意更为深邃!“

“他明确提出选拔人才需立足实际,摒弃空谈,打破陈规,以百姓福祉为根本!“

“确然,这才是历久弥新的文章,少了书生的迂阔!“

另一边,审阅安国题目的博士也赞不绝口。

“这安国策略,真是匠心独运!“

“重农抑商,是大秦的症结所在。”

“需均衡发展各业,共同繁荣!“

“这等策略,令人耳目一新,令我自愧弗如!“

一旁的审卷者闻言,惊讶地望向他。

“如今的士子,竟有此胆识,我等自愧不如!“

“我们为官,多是为了迎合圣意,无人敢在文章中直抒胸臆!“

“他们竟敢倡言重农抑商,实乃敢作敢为之人!“

“说得对,提出这般见解者,必是实干之才,当纳入选拔之列!“

太学院的学者们专心致志,逐一评审每份试卷。

与此同时,蒙恬来到了秦浩的府邸。

秦浩看着蒙恬,严肃地说:

“商贸城镇的设立,务必慎重,不容有任何差池!“

他指着军事地图上的咽喉要塞,认真指示。

“这些关键之地,皆可设立城镇,作为商贸通道!“

蒙恬,军事专家,看出了秦浩的意图——这些城镇不仅促进贸易,还能作为防御据点。

“万侯,设若在此建立商贸口岸,是否需要驻军?”

“此地险要,若遇动乱或叛变,无兵驻守将难以应对!“

秦浩点头,对蒙恬说:

“理所当然,必须驻军。设立商贸口岸的初衷,就是为了实施军事防御!“

“说到底,这也是军事重地!“

秦浩手指滑过地图,点向环绕的河流与水源地。

“这些城镇依赖这些水脉生存,不仅提供饮水,关键时刻还能作为天然的护城河,抵挡外敌!”

听到护城河一词,蒙恬颔首赞同。

“的确,这些险要之地设护城河再合理不过了。”

秦浩继续阐述。

“驻防的军队在和平时期能维护通商口岸的秩序,战时则能平息叛乱。”

蒙恬望向秦浩,略带疑惑:

“那么,每个城市应配备多少兵力才恰当呢?”

秦浩沉思片刻答道。

“既是重要的商业通道,粮食和后勤自不必忧,因此每个城市配置十万大军较为适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身为大将军的蒙恬深知其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