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非战之功(1 / 2)

接连下来,太上老君都没有任何表示,只是一个劲地在空中不停显化出《道德经》各章原文来。说明我的理解是基本到位了的。

下面又是第二十九章了: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在此章一开篇老子就指明了“取天下而为”不可行,因为天下是“神器”,神圣不可侵犯。同样,天下也不可执。执掌天下,则是要凌驾于天下之上,把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

所谓“取天下而为之”,就是把持控制天下民众而让社会按自己的想法那样去运转,从而实现自己的统治目的。老子认为这种做法就是“有为”而作。老子是极其反对这种做法的。他直接就予以否定了,说那是不可能办得到的。

接着就说了圣人是无为的!正因圣人无为,所以他们不会遭到失败。也正因他们并不执掌天下,所以他们就没有过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这句我看不懂了,就拿眼望了下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笑着说道:“天下的人。有的在前面带头,有的跟随着别人干。有的轻嘘,有的则急吹。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急。所以,圣人对社会的治理往往只是去除那些过分了的、奢侈了的、极端了的东西而已,并不会触动大多数的人。”

“嘘指憩息时舒绶呼吸。吹指深呼吸或急速吐气。强是指体魄强健。羸指体质羸弱。载,本意稳稳乘坐在交通工具上,此处指处于安稳状态下。隳,是说仓遑逃窜。此处意为处于危急中。”

“甚和奢都是指过余了的东西。“泰”在这儿也是奢侈的意思!”

他这么一解释,我当然就明白了。原来是指人有人不同,泥鳅黄鳝不是一样长的,不能完全整齐视之。只能去除过份了的,而不去触动中间绝大多数主体的状态。

所含之意,还是带着不扰民的态度。

对此,太上老君也是轻轻点了点头。

接下来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章可以认为是老子提出的军事思想。并不是大家先入为主地认为说“以道佐人主者”该怎么干的,而是说统治者该怎么看待军事这么回事。

这章所述原理就是《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态度要温和些,要摆正义之师的姿态,打正义的战争。这样才能获得天下人们的支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这句话首先就否定了好战分子。

针对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纷纷以武力登场,老子认为不可取。只想说以兵强国这回事不是治国根本点。

但国家武力又是不可避免的大问题,故而老子抛出了下面堪称经典的军事思想。

“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是凶年。”就是说:

这回事很好说。凡是战争所到之处,必定荒芜。大战之后,民生凋敝,更可能伴随着爆发瘟疫和饥荒,大家都不好过。

这明显的就是反战!

接着老子进一步地阐明了英明的君主应该有的军事思想。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即是:

“军事行动做得好,取得了该有的战果即可,不能以此逞强。有好的战果,不要自豪,不要狂妄,不要骄狂。”

“所谓的战果,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就不要以此称霸了。”

“事物都是强壮了就会衰老,这就是因为不循道而发展的原因。不循道就会早消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