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踏踏实实地搞懂《道德经》了来(1 / 2)

我刚如此一想,太上老君就微笑着说道:

“小友天资甚高,居然能悟出“道是根本原则”来!按说应该算是得道了。”

“不过我观小友似乎是凑巧想到的而已,并非由一套完整的理论升华提炼出来的。因此,这恐怕与“得道”还有一定距离!”

“所以,小友还是最好先把我写那《道德经》给消化了再说吧!”

他那知人心智的神通当真厉害!我的任何思维活动可都被他完全知悉了的!

他要我先彻底搞清楚整部《道德经》了来再说,的确让我觉得有些耗时耗力。

但原来我才从酒馆老板那儿接触到《道德经》而想弄懂它时,可没这种想法。只是被它的深奥所吸引住了,真心只想弄懂它到底是写的啥回事。

因此哪计较要耗时耗力来着?

我如此一想,太上老君就又微笑着点头说道:

“放心,这并不怎么耗时的!神魂的意念活动可是极其神速的。思接千古,念及八荒,不过瞬息之间的事而已!”

“特别是你梦游我这太虚幻境,千万年也不过一梦之间的事。”

“此幻境虽不能使你成仙成圣,但足可让你感受到所有历程,并可以将在其中的感受带回现实中去!”

他这番话,明显是有点儿劝勉我要耐烦点,先好好地接受他这番打磨再说!

说完,他又显化出《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内容来: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面归之!”

我一看,这章挺简单的嘛!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用这六个古成语作论据,是想从辩证的角度来引出“不争”的思想,好阐述清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

曲,本意是收缩绻曲,在这里有点委屈自己的意思。全,本指保全。此处有成全自己之意。“曲则全”原意是如同穿山甲或刺猬那些动物一样,遇到侵害时绻缩自己,就能得以保全。

古人用此以表达忍一时之气免无妄之灾之意。但老子此处用来引出“不争”的理论,则又有些“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意味,故有委屈自己之意。

枉,本意指弯曲。枉则直,古人说此可能指用藤条缠绕树木却能使树木长得更直的道理。反正表达的意思都有相对辩证转化的道理。

洼则盈,指低洼下去才可能被水装满。敝则新,指陈旧破败了才会得到修葺更新。

少则得,指索取得少,才容易得到。

多则惑,指欲望太多,反而使自己陷于困惑之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获得哪样或该从何着手。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说的是圣人因此往往抱着很简单很质朴的原则来作为整个天下的规范。

对“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长。”这句的理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