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辩道经济发展(1 / 2)

听了太上老君对《道德经》这前三章的讲解,我算明白过来:原来这前面三章就是对整部《道德经》概括性的论述哟!

他在第一章简约地给出了“道”的概念和认知方式。

接着在第二章说了“道”是辨证而永恒的真理和圣人循道行事而体现出的德行。

太上老君感知到我懂了,便又微笑着说道:“小友,你也不妨说说你的认识如何?”

我整理了下思绪,说道:“那……老君,小子就斗胆说下了哈!”

“老君所说的情况,是那种极其质朴单纯的社会。在那种情况下,的确只要简单地顺应民生自然发展,老百姓就能自不而然地搞好生产,过好日子。所以,完全可以达到“无为而治”的。”

“但是,您老人家也说了,事物间是互见彰显的,有美,就有恶。在大众都比较质朴,虚心而无贪欲的情况下,却有少数“智者”出现。他们心怀奸巧,以狡猾的手段谋利,是有可能败坏世风的。何况乎民众纵然不贪,但也终有让日子越过越好的愿望,这也算是有欲望的!而这种欲望又是堂堂正正该有的!”

“固然,以您的观点,只要“不尚贤,不贵难得之物”,“虚心实腹,弱志强骨”,就可行不言之教,使天下风气纯朴,令智者不敢为。”

“您这也仅仅说到君王该如此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来影响社会风气而已!对于老百姓要满足把日子越过越好的愿望,则并未涉及到啊!”

太上老君说道:“民本自然嘛!他们要过好日子,他们自然自个儿会去努力的!”

我却说道:“诚然,尊重民生自然发展是最起码的原则!但民生发展过程中有社会分工,也会出现阶层分化,那就有可能给了“智者”大行其道的机会了!”

太上老君摇头笑道:“小友所说,那是我后面在第三十七章中所说到的事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民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他说的是:“道”是并不带主观功利思想去无所不为的,侯王如果能守“道”,以道治国,老百姓就会自我化育。他们自我化育中产生了贪欲,我就用“道”的真朴来镇压这种贪欲!

他这又带有要用质朴的生活观念来教化民众的意思了!

我懂得此,但也不敢苟同,摇摇头说道:“老君您这样做不也有违自然之嫌疑了么?自化而生的欲念,属自然而然产生的,其源头不断,必会源源不绝地产生出来,岂可用有限的“朴”来予以镇压箍住的呢?”

“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各种产业发展就不见得平衡了。先进发达的产业利润可观,而落后原始的产业利润微薄。如此,商品交换中就存在不等价交换了。何况商人逐利,更会把这种不等价性扩大。如此,就会出现贫富分化!”

“人皆有看齐之心,这就使得大家都想着要尽量去赚钱了。只是大家都拼命想着赚啊赚,结果还是被那些“智者”给耍得团团转罢了!那些“智者”,可是会利用资本来控制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大多数人被他们如同割韭菜般割了再割。如此社会如何能和谐?”

太上老君有些微微惊㤉地说道:“哦!这我倒没想到!那如此该怎么办?”

我说道:“这就犹如治水一样了!河川不可断绝其源头,那便只能拦堵与疏导相结合地来治理了。”

“你那“以朴镇之”的方法,就如同筑起一道拦洪大坝一样。而因势利导,则如开凿河渠一般。二者兼用,如此则洪水不积成汹涌之势,又不至于泛滥成灾也!”

“这便是司马迁所说的对经济发展要“因之、利导之、教诲之、整齐之”!”

太上老君问道:“那以何为准则?”

我想了下说道:“以公平为准则!要让各行各业均衡发展,尽皆获利,大家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益处,才不失公允!才能良性发展下去,社会才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太上老君听了,竟然对我拱拱手道:“小友高论!吾未曾思辨得如此之深也!”

这也不怪他。他所处那时代,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之间商品交换并不发达。一般家庭,除盐巴及少量工具衣物等需要购买之外,其余一切用度,全靠自己生产。

所以,在他看来,老百姓再怎么发展,有必要起贪欲么?想要多收获东西,就得自己多去辛苦劳作!

其时,社会分工对整个社会的稳定还影响不大。

我呢,也仅是从推理角度上,将他那理论向前推导了一下而已。

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好起来了,肯定就会盼着过更好的日子嘛!那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肯定就会拔高的。商品交换的需求也就更大。

商品交换中,行业之间因利润有差异,就会出现各种行业发展不均衡。

而这种不均衡又会进一步地扩大不等价交换,就会使得一些人获利丰厚,而另一些人无利可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