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归家记(2 / 2)

“这不是三娃子嘛。”

他在家里行三,村里人都叫他三娃子。

“听说你拍了部电影让洋人都给看上了?”

“前阵子,领导还来你家送表扬咧。”

“挣不老少钱吧。”

“你娃真是出息了。”

时寻挨个叫人。

尽管他从小就不太喜欢这种场合,但他不希望别人因他而背后对他的父母指手画脚什么。

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当你很长时间不回老家。

再回来,很多你觉得并不相干的人,都会上来问东问西。

有些甚至是很没有边界感的问询。

对方也并不觉得冒昧。

碍于情面,某些人,你还不得不回答。

可当你真说了吧,他又会说,你说的我不懂。

气氛就很尬。

总算,进了家门。

母亲是惊喜的,欢喜雀跃,喜眉笑眼,拉着他的手:“哎呦,可回来了。”

父亲是木讷的,两人的对话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父子关系。

“回来了?”

“这次什么时候走?”

“十五之后吧。”

“哦。”

良久的沉默。

一般这种情况,

要么,父子俩就得有一个人离开堂屋。

要么,就得等一个人再主动找一个话题。

时寻这次主动找了话题:

“我上次寄钱回来,不是说让把家里的房子整一下,怎么没弄。”

“能住,为啥要整?”

“你的钱,就是你的钱,我都让你妈给存着呢,以后你要用,再给你。”

“电视呢?怎么也不拿出来看?”

“拿出来,一堆人都来家里看新鲜,太闹腾,我嫌烦。”

“你要是想看,就去搬出来,在你床底下放着呢。”

“给你们买的衣服呢?怎么不穿。”

“料子太好,庄稼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穿那个出去,跟个官老爷似的,叫人笑话。”

说实话,几个孩子当中。

他对小儿子的情感,大概是最复杂的。

老大听话,书读不下去,老老实实下来种田。

娶媳妇,生孩子,一点不用他操心。

媳妇也是个忠厚肯干的本分人。

哪儿哪儿都好。

满意的不能再满意。

老二有些滑头,但也不敢违逆他。

尽管看不上种地的活计,但也在他的安排下,干了个杀猪的工作。

如今,也顺顺当当成了家,生了娃。

就是娶的媳妇有些刻薄,爱计较,爱算计,好吃懒做。

但总体,也还算凑合。

唯独这个老三,从小到大,真是操碎了心。

说什么都不听,打也不行。

一门心思非要去干跟他们家祖宗八代都扯不上一丝关系的导演。

说出来也不怕人笑话。

在此之前,老汉压根都不知道导演是什么。

他理所当然的觉得这兔崽子就是在做白日梦。

好说歹说,都拦不住。

他失望又难受。

心里也未尝没有期待,

这个兔崽子能狠狠吃点苦头,好体会父辈的良苦用心。

但,打死他也想不到,他竟真的干成了。

大哥是跟父亲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相忠厚,小麦色的皮肤,一看就是个勤勤恳恳的庄稼人。

内敛,话少。

但弟弟的回来,他也是开心的,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回来了。”

二哥二嫂嘛,也笑,很热情,比以往的每一次回来都要热情。

还主动搭手过来帮忙,但总是透着股机灵。

“早知道你今儿个回来,我早上就给你留副下水,晚上做着吃了。”

晚饭。

这大概也是近一年以来,全家聚的最齐的一次了。

上次暑假,他回来的时候,二哥一家没来。

几兄弟,除了他这个没结婚的,都分出去单过了。

气氛是有点热闹中的沉闷。

尽管二哥二嫂一直在说话,一直努力活跃气氛。

侄子侄女们也在旁边叽叽喳喳地玩闹。

时寻也偶尔会回应一句。

但就如每个人面前摆着的那碗面疙瘩汤一样。

清淡,无味。

很难形容,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但,

这就是他的家。

在晚餐的末尾,老父亲憋出了第一句话:

“老大不小了,也要大学毕业了,什么时候准备考虑个人问题?”

“不急。”

换作平时,

几乎一定会迎来父亲的下一句话:“还不急?隔壁谁谁谁,跟你一样大,孩子都抱俩了。”

但这次,没有。

老父亲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了一句:“你自己有数就行。”

很多事情,不知不觉,都在发生着让人很难言的变化。

晚饭后,入睡前,则是为数不多令时寻真心感到放松的时光。

母亲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坐在他的床头,跟他唠叨些家长里短,听他说外面。

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话题。

彼此也都会去挑一些互相觉得开心的事情,分享给对方。

直到两个人的嗓子都不太舒服的时候,才结束。

就这样,时寻在老家过了大半个月。

中间,也有一些当地的领导知道他回来了,上门来遛一圈。

就像来打卡个景点。

转眼,又到了启程的日子。

前一晚,母亲就在掉眼泪,还背着他,不让他看见。

一直反复整他的包裹,想往里加各种东西。

舍不得吃的腌腊肉,冬天自己织的厚手套,毛线裤。

从山上采来晒干的菌菇。

直到时寻开玩笑式的说:“够了,够了,真装不下了。”

她才恋恋不舍的停止。

过一会儿,犹觉不足,又来添上一两件东西。

第二天,也总要送他,反复叮嘱,一直到能坐上三轮车的地方。

看着他走,一直到看不见,才回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