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洛阳大案(二)24(1 / 2)

洛阳,翰林院,城东丙东大街二号。

翰林院呈长方形布局,入门后首先步入的是“不闻轩”,此楼是昭帝生前赐名,寓意读尽天下书,不闻乱世音,以此鼓励天下少年人专心读书,不要好高骛远,空谈国事。不闻轩为单层,高约二丈。朱门青瓦、飞檐翘壁,走近抬头望去,朱漆的大门顶端悬着一幅金丝楠木的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不闻轩”三个大字。

过了不闻轩,东西两侧依次是“东听楼”、“东语楼”、“西听楼”与“西祥楼”,均为三层独立小楼,两两对立,呈正方形布局,每一个都约高三丈。四栋楼设计各有不同,东听楼呈圆柱形、东语楼为六角楼、西听楼是八仙楼。

西祥楼设计最具特点,外观为螺旋正方形,每一层的角向各不同,连接各层的楼梯位于楼体中心一个圆柱形的甬道里,呈螺旋状盘升。此楼风格与传统国风大相径庭,据说是一名西域来的教徒士当年设计建造而成,只可惜如此奇思妙想又精巧设计的一栋阁楼如今只剩下一地碎瓦,叫人叹息不已。

靠北紧挨着东语楼和西祥楼的是“凌云阁”,凌云阁是一座四层的木制长阁,楼长百步,高约五丈,横跨东西。此楼甚是庞大宏伟,也是魏国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整个翰林院被高约一丈的瓦墙围着,除了正南朝着丙东街的大门外,东西无门,北侧凌云阁后面有一个小门,专门供送货掏粪之人所用。

凌云阁的后门正对着一片小树林,树林不大,细细长长,过了小树林便是魏国王侯聚集的丁武大街。魏国几百年来留在京都的亲王和郡王们大多在此开衙立府,还有一些身份极高公侯也居于此地。

翰林院的东西两侧分别是御史台和刑部大院,三家围墙之间分别相隔一条不宽的水巷。

路远将马交给随从,独自一人从凌云阁北面树林的丁武大街一侧下马,穿过整个树林才来到翰林院的后门。翰林院的后门外有一条土路,宽约四五尺,仅够一辆牛车通行。此时已近初冬,枝头凋零,落叶遍地,枯干的秋叶在风中发出“沙沙”声响。

路远低头仔细查看了树林里和小路一侧的枯叶,随后又将这片不大的林子里所有树干都摸了一遍,这才朝着翰林院的北门走去。

刚刚走近,后门突然被打开。

一群身着锦衣绣服的高官显宦鱼跃般从狭窄的门洞里挤了出来,领头之人年约四十岁上下,一身紫袍,头顶青纱小冠,帽檐围着一圈红帛,冒顶中央微微凸起,三颗晶莹闪亮鲤鱼眼大小的珍珠立在冒顶中央,随动而颤。此人正是刚刚在正南门苦候路远多时的大理寺卿邓稷。

邓稷身后站着一名身着绯袍、面容清瘦、肤色白皙、身材颀长、学士装扮的人,此人叫倪昞。因为翰林掌院公良颍被小皇帝打入了大牢,作为公良颍最为器重的接班人,倪昞在这个大风逐浪的关键时刻,被眼下全洛阳城最烫的朱红大椅盯上了屁股。

不错,倪昞就是大魏翰林院的临时掌院。

倪昞的身后是一众绿袍,这帮人大多是陪着来看热闹的。

看见路远从树林里钻出来,邓稷不顾自己的品级与身份像见了救星一般连忙快步上前,满面堆笑,用近乎颤抖的声音说道:“路大人,若不是大人贵属来前门通报,本官现下还傻傻在正门苦候呢!”

见邓稷如此恭顺谦卑,路远对这位平时身份显赫的大理寺卿又好气又是好笑,心说我在内察司好好的睡大觉,非你这个大理寺找什么高公公,害的小爷懒觉都睡不成,不就是少个楼嘛又没死人。

路远学着邓稷一样的语气,激动颤抖地说:“啊吆,吆,吆,邓大人这般客气,下官如何承受的起,下官路远见过邓大人,”说完便对着邓稷深施一礼,随后又对着邓稷身后倪昞施礼道,“这位想必就是新任翰林院掌院倪大人了吧!下官见过倪大人!”

倪昞赶紧上前,慌张地摆手道:“路大人切莫这样说,倪某是只是临时的,临时的,大人万不可称呼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