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修堤坝,蔡贞姬和蔡文姬(1 / 2)

按照姬昊所奉行的“大同主义”,其实完全可以直接打地主,把青州世家全给办了,反正这里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族,只要安抚住孔家,就不会出事。

但他这些天研究汉末的社会结构,发现真要粗暴的推翻世家,最终结果大概率是自己惨淡收场。

任何理论,都要结合实际。

当初工人运动能起来,是因为在时下社会结构里,工人占据了九成以上,而地主不到一成,去掉七大姑八大姨的,可能都不足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一。

所以工人能赢。

农民运动的时候,有四万万农民,武装起来就是天下大势。

所以势不可挡。

但这个时代呢?

你说底层老百姓苦吧?那是真的苦,没居所、没文化的普通百姓,叫“流氓”,后来都演变成了骂人的话!

可偏偏,汉末还有一种阶级,叫“寒门”。

何为寒门呢?

祖上阔绰过,现在完犊子了,但余晖还在!

比如刘备,比如郭嘉,比如张飞……一杆子打下去,汉末半数百姓都是寒门,是世家大族的旁支。

他们不管百姓死活,但宗族观念却很重,不会不管同族。

无论什么天灾人祸,自己还有富余,就会让宗族之人吃上一口饭,某个地方宗族出了大人物,也会有宗族靠拢上来。

就算自顾不暇,宗族学堂也一直在传承,不饿死就不会断。

这便是寒门。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粗暴的“打世家”,将会把寒门都推到对立面,把错综复杂的宗族势力全变成敌人。

这样的话,群众基础都没了。

没有绝对的数量优势,泥腿子,可撼动不了世家大族。

这也是黄巾军失败的原因。

但田地都被世家把持了,不让他们吐出来,又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所以姬昊就想到了一个“种地倒给粮”的法子。

先放个诱饵,把世家给勾过来,再用杂交水稻“增发”。

整体财富上升的同时,世家没能水涨船高,普通百姓的地位就上来了,再搭配釜底抽薪的“字典”,便可将世家“平民化”,打掉他们的优势。

然后,青州就能运转起来。

“荀彧,后面就由你来主持吧!发一个‘模板契约’,无论世家子弟还是普通百姓,都一视同仁。”

姬昊打开局面后,把工作交给了手下。

而自己,则带人前往了乐安县城北,靠近黄河的地方。

这个时代,虽然有“郡”那个行政单位,但并无郡城,只有下属管辖的县,和以郡名为名的“郡治”县城。

乐安郡的郡治,便是乐安县。

地处黄河入海口处的一座大山坡上,并非现代任何城池。

“这里适合耕种的土地不少,但水源是个问题,引黄河水灌溉容易泛滥,一个不注意就是场灾难!”随行的蔡邕说。

对此,姬昊点头。

古代的确如此,黄河两岸是高于地面的,引水倒不是难题,他专门设计的“大型水车”都用不上。

但若是挖开,水火无情,几个小时就能从一尺的小沟,你给决堤出一个黄河新道。

靠近黄河下游的古城,大多都是因为黄河决堤而消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