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建阳乡团(1 / 2)

正愁建州之兵不足,恰时州城北门的守备兵有报,城门外出现了一伙乡团,说是来自建阳县。

原来,建阳土豪为了驱赶盗贼,早组织了乡团,以熊博和刘翱为首。

听闻流寇入闽,攻剽了建州城,熊博和刘翱二人经多日密谋,觉得还是得去州城才能大有作为,就领乡团前来,也想着分一杯羹。

徐归范见他们人多势众,紧急关闭了城门,暂拒于城门之外,只将此熊博和刘翱二人带来见陈超。

“听说你们带来的乡团不少于三千人?我很好奇,州城要是不接纳你们,你们何去何从?”

“我们都是安分守己的良民,哪怕就地解散了,大不了回家当佃农做长工,也绝不会当盗贼。”

陈超听了,十分满意,见他们确有几分良善,又问了他们的各自所长。

熊博和刘翱二人,姓名、性格和长处确是各有不同,一个心细偏文,一个身粗偏武。

陈超与陈岩商计之后,觉得建阳县土豪不少,不可轻视,把熊博和刘翱此二人纳入衙门,对建州的安定大大有益。

为了防止同乡里人报团互掐,来自建阳的这伙乡团被分流成两个队伍,一队编入城门守备,另一队的编入州衙护卫。

又以熊博为录事参军,辅佐刺史陈岩治理民生,以刘翱为州城守备,协助徐归范训练兵事,轮值戍守州城、领兵剿匪。

几日后,防御使张谨最后的努力有了结果。福建观察使韦岫上表朝廷,保荐陈岩和陈超,得到了答复,准奏!

因陈岩和陈超守土有功,朝廷在建州设置义宁军,置鼓角,赐牌印,以剪除余寇,抚安乡井,正式任命陈超为义宁军防御使,主管兵务,以陈岩为建州刺史,主治民生。

自此,不论原先的延平军,还是后来的乡里土团,重新整编为义宁军。

表面上,各乡土团的人都已经打散融合,但暗地里却仍然各自抱团,以建安、将乐、建阳此三县的人数众多,相互之间的日常小摩擦也最多。

“我们建安县的乡团才是防御史的亲兵,当初防御史落难时,就跟着将军重建了北面行营,我们可是延平军的正规军。”

“刺史大人才是建州之主,我们九龙军才是亲兵,如果不是看小陈将军是陈老板的结义兄弟,我们才不会听他的号令嘞!”

“没这么欺负人的,欺负我们建阳的来得晚,就把我们拆散了,我们是来杀贼剿匪、建功立业,不是来看大门的。”

建州各方乡团势力争相建功,急于南下剿匪,就差动手掐架了。

陈超可不想急着去当炮灰,只因黄巢之众势如破竹,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福州不日便要被流寇攻陷了。

果然,很快便传来了消息,说福建观察使韦岫因不抵流寇,弃福州城而逃,估计已远离闽地,回京都长安了。

又一个跑路的父母官,这就是所谓的京兆望族,大名鼎鼎的韦氏家风。

恰时,张谨因伤势恶化,在茶山亡故。陈超以厚葬张谨为由,暂缓领兵南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