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此事只能我们三人知道472(2 / 2)

后来在咸丰十一年的时候,总理衙门曾经向法国使馆提出过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反而在同治四年,重新加高扩建了北堂。</p>

于是,这个问题在大清国朝廷内就变得异常尖锐了。</p>

现在,慈禧皇太后打算在修建清漪园的时候,顺便把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修葺一下,再趁此机会,把北堂搬迁走。</p>

李鸿章从储秀宫出来,径直就向他的府邸走去。</p>

李鸿章一边走,一边在想,如何把那个北堂搬迁走,这是他最头疼的问题。</p>

李鸿章的府第贤良寺位于东安门外的冰盏胡同,他的府第是由当年怡贤王舍改建而成的。</p>

李鸿章的府第,气势宏伟,飞檐翘角,油廊画栋,飞阁流丹。</p>

春日里的贤良寺,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更显得曲径幽静。</p>

李鸿章回到府上不久,总理衙门就派人把那个英国人上奏给慈禧皇太后的条陈送了过来。</p>

上奏条陈的这个英国人,名叫郭约翰,几年前,李鸿章和他有过一面之交。</p>

李鸿章立即派人把这个英国人请了过来。</p>

“中堂大人好。”</p>

“郭约翰先生好。”</p>

李鸿章和郭约翰见面后,两个人先是客套了一番,接着李鸿章就直奔主题。</p>

“郭先生好,你上奏的条陈我看过了,建议非常好。今天,我特意把郭先生请过来,就是想请教一下郭先生,想听听郭先生的具体想法。”</p>

“中堂大人太客气了,谈不上请教。中堂大人有什么想法,咱们可以彼此敞开心扉,推心置腹的说说话。”</p>

“郭先生所言极是,这正是我请郭先生来这儿的本意。郭先生能否现在给我细细谈谈您的想法。”</p>

“中堂大人,依我的看法,这个北堂搬迁工作,只有一个办法可行。”</p>

郭约翰说完,看了看李鸿章。</p>

“哦,郭先生,您说说,这是一个什么办法?”</p>

“中堂大人,这个办法就是在京城里另外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按照北堂原来的样子和规模,重新建造一座教堂,让他们搬迁过去。”</p>

李鸿章一听郭约翰的这个法子,觉得此法可能行不通,因为以前朝廷曾经提出过这个建议,但是没有得到北堂传教士的同意。</p>

现在再用同样的法子,让他们搬迁,可能性不大。</p>

李鸿章只好试探性地问郭约翰:</p>

“郭先生,这个法子能成吗?”</p>

郭约翰看着李鸿章一脸的怀疑,知道李鸿章对这个法子采取怀疑的态度,不相信这个法子能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