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深思355(2 / 2)

说话间又拿过写满字迹的纸稿,还未写完,不过已能看出意思,杨漓月有些诧异:“你又要办学啊?”

叶繁嗦嗦几下,三下五除二把面吃完,一边说道:“不止是办学,更重要的是把教育体制完善一下。”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扫盲,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情况还是很不错的。

如今的靖朝教育体系里,小学完成了打基础的目的,理工学院和国学院比较像大学,吸纳优秀顶尖人才,如今还有两座医学院,不过因为时代的原因,目前定位比较特殊,它既培训几个月速成能奔赴各乡镇直接开始工作的赤脚医生,也教授长期课程,培养真正的医生大夫。

小学到大学之间,有各色书院,原本这些书院也兼顾着启蒙的作用,只是它们并不义务,所以平民之家子弟稀少,这些书院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无疑就是科举。

这两年,又有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开办了理工书院,这对有意向走理工道路的学生来说,就是小学与理工学院之间的桥梁。

一文一理的两个书院选择,就是如今小学毕业生们想要继续进学的不二之选。

书院看似在小学与大学之间作出了衔接之用,但在叶繁看来,如今的这套教育系统实在太过简陋了,太缺少发展的多样性,仿佛读书的终极出路,要么进天工院,要么入朝堂,理工学科和传统科举国学掌握着统治地位,其他万般皆下品。

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它的弊端同样很严重。

若非科举制度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技术发展,导致曾经的天朝上国严重脱离国际社会,以至于最后迎来不堪入目的近代屈辱史。

虽说这个隐患在叶繁带领的天工院冲击之下,暂且不至于重蹈覆辙,但科举以儒家经典为主,其本身存在的意义,除了为国抡才,还有控制思想文化,是君王控制国家的工具之一。

但这个工具眼下用着还行,靖朝的科举还没有腐朽到清政府那般脱离实际,彻底沦为控制百姓思想,脱离现实,凭借楷法优劣定高下,毫无实用。

高祖皇帝初立靖朝,急需能做实事的人才,时政策论是靖朝科举很重要的一环。

但叶繁做过几年礼部尚书,也和姚惜今,叶子明,裴元川,甚至是长公主杨洁和苏牧都深聊或浅谈过这个问题。

需要实用型人才时,科举就是真正的抡才大典,随着靖朝渐渐安稳,在杨漓月爷爷那一辈,科举就有脱离实际,只重经典,禁锢思想的苗头,好在承和帝是个实事求是的皇帝,这股风气才很快被抑制下去。

但科举制度的潜藏忧患也暴露无遗,当哪天出现一位看重集权的皇帝,想要将国家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皇帝,科举制度会飞快变味,成为一把腐朽但力量强大的剑。

趁着杨忆这个明显懒政,无心集权的皇帝在位,是不是该趁机把整个国家的教育跟取才机制革新一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