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孔子最终与楚无缘621(1 / 2)

只是,令孔子万万没想到的是,正亲率楚军与吴军对峙的楚昭王,在经历了内心痛苦挣扎后,已然放弃了重用孔子的初衷。</p>

曾经,楚昭王说,如果孔子能够来楚国,那将获得七百里封地。</p>

七百里封地,什么概念?无论这个里是按土地面积去丈量,还是按人口基数去统计,这都是一个庞大到惊人的数字。</p>

大周王朝建立伊始,分封姬姓王族子弟与灭商建周有功之臣,大国不过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称为诸侯。</p>

如楚国,最先获封的,就是五十里一子爵诸侯。</p>

如鲁国,最早也就七十里之侯爵诸侯。</p>

真正获封百里公爵大国的,没有几个。</p>

十多年前,楚国被吴国击败,都城郢都被破,国家差点灭亡,当时年轻的楚昭王在郢都被吴军团团围困中,以火象计逃出郢都,从此踏上了躲避吴军的四处追捕之路,历尽了苦难。</p>

楚昭王几位兄弟在国难之际团结一致,尤其是庶兄熊申,为掩护楚昭王逃出生天,打出楚王旗帜,将溃散的、在边关的楚军将士聚集起来,一边吸引吴军注意力排挤楚昭王,一边借地利人和与吴军苦苦周旋。</p>

在那次吴楚大战中壮烈牺牲的楚国贤臣沈尹绪之子沈诸梁,也就是孔子所熟悉的那位好龙的叶公,同样四处收集残兵,组织地方武装,顽强抗击侵略者。</p>

更有楚国贤臣申包胥,历尽千辛万苦,只身赴秦国,七日跪泣秦廷,终于感动秦国发兵来救。</p>

取得击败世界第二大超级大国楚国这样不世之功的吴军,却骄横无道,在楚国犯下了累累血案和残酷暴行,但激起楚国军民万众一心,也因内部争财夺权而矛盾激发,最终被楚秦联军击败,仓皇撤出楚国。</p>

经历了灭国之难的楚昭王重回郢都后,先是重用包括熊申在内的众楚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再是下令迁都,被吴军破坏得几无完体的百年都城郢都迁至鄀城,并将鄀城重新称为郢都。</p>

楚国都城虽仍旧为郢都,但原来的是今荆州纪南的郢都,如今的却是今襄阳宜城的郢都。</p>

楚国经历了洗劫后,年轻的楚昭王满怀向吴国复仇以及大国崛起之心,全身心扑在了治国理政上,他重用贤臣,富民强军,励精图治,成为楚国一代明君。</p>

而且,楚昭王在总结吴楚柏举之战惨败教训中认为,楚军之所以战败,除了吴军任用孙武为军师出奇谋楚军屡屡中计、吴王阖闾身先士卒吴军战力超强等军事上的直接因素外,还有一个就是楚军军规过于严厉所致。</p>

几百年来,楚军有一条军规,战败主帅自裁!甚至,如果楚王率军作战失败,不得败回都城!</p>

这样的军规,虽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提升了楚军将士在战场上的战斗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p>

因为一旦战事不利,那将导致严重的后果!</p>

如楚晋城濮之战,楚军主帅成得臣最后发现已然中了晋军之计,但战事已开,他只能孤注一掷,最后导致全军溃败。</p>

吴楚柏举之战,主帅囊瓦正是在战事初期就屡屡中计后,最后全军压上,中了吴军更大的计。当败象出现后,他并没有立即整顿败军回撤以保卫郢都,而是弃军自个逃命去了。</p>

要知道,吴军仅三万,而楚军有二十万!</p>

楚军再败得离谱,这二十万也不可能被全歼!</p>

如果当时楚军哪怕损失过半,主帅囊瓦能够将败军聚集起来回撤,凭郢都数百年来经营成就的城高墙坚,绝对不致于被吴军迅速击破。</p>

郢都被破,关键就在于当时的郢都完全成了一座空城。</p>

主帅囊瓦为何充军而逃?</p>

原因就是楚军的战败主帅自裁军规。</p>

所以,楚昭王果断废止了这一约束了楚军两百多年的军规。</p>

而楚昭王废止这军规的直接理由是:不仁!</p>

春秋江湖横空出现了一位以仁政为核心思想的孔子后,为富国强兵而渴求人才的楚昭王当然关注到了孔子。</p>

当那些个诸侯国君普遍都在怀疑孔子的政治主张时,楚昭王却有自己的看法。</p>

这些年来,楚昭王近贤臣,远小人,重奖励,轻赋税,提倡节俭,严惩腐败,鼓励生育,发展农桑,兴修水利,练兵筑城等等,许多治国理政措施,都体现着仁政思想。</p>

也许,孔子正是楚昭王所需要的人才。</p>

正因为如此,所以楚昭王才有了重用孔子的念头。</p>

但在令尹熊申、叶公沈诸梁等人的劝谏下,楚昭王无奈放弃了这个念头。</p>

这些事,我们在前面已讲了。</p>

这里,之所以再提楚国这些事,是因为英明的楚昭王已经走到了他的历史尽头。</p>

公元前489年秋,得知楚军已经将孔子及众弟子救出后,放了心的楚昭王终于在城父前线,永远闭上了他那满是渴求楚国重新崛起的眼睛。</p>

此时的孔子,正走在去向楚国都城郢都的路上。他没料到楚昭王居然就这样去世了,而楚昭王去世前的一些细节,终于让这位很少对诸侯国君真正感佩的圣人,感叹道:“仁德明君也。”</p> 据说,楚昭王弥留之际,问随军巫医吉凶如何。</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