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孔子赴卫:为何离开了鲁国的孔子要弟子走慢些?537(1 / 2)

孔子来了。

公元前597年秋,55岁的孔子告别夫人和儿子,带着颜回、仲由、冉求、颜刻、公西赤、宰予等几个弟子,坐着一辆无蓬马车离开了鲁国。

秋天,正是秋游的好日子,无蓬马车虽然简陋,但毕竟是马车。再加上秋高气爽,无蓬正好让孔子一边走,一边欣赏沿途风景。

但孔子貌似没有半丝出游的心情。

赶车的是弟子颜刻,他早就想离开鲁国了,所以一出曲阜西门,便急急御车前行。

孔子是一位有些心急的人,颜刻还记得,想当年孔子离开齐国时,居然让仲由将已经放入锅里准备做饭的米捞出来,湿漉漉地带走,一刻也不停留。

所以,此时孔子离开鲁国,颜刻的第一反应就是快点离开这令孔子伤心失望的鲁国。

谁知,孔子却叹了口气,他自言自语道:“干吗要这么急着赶路呢?慢慢走不行吗?”

仲由等人看着孔子有些不高兴的样子,知道老师实在是舍不得离开鲁国。

别看孔子坐在车上左顾右盼着,不懂他的人都以为他是在欣赏风景,懂他的人知道他是恋恋不舍。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对,就是这种情况。

马车慢了下来,孔子抬望蓝天,举起右手,朝着鲁国轻轻挥了挥:再见了,我心爱的祖国。

也许,再见会来得很快。

因为此去卫国,他并不踏实。先去看看卫国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合适,那就走人。

再怎么样,如果鲁国回心转意,欢迎自己回去,那自己肯定要回鲁国去的。

毕竟,那是自己的祖国,是自己的家乡。

对一个即将出国的人来讲,在这一刻,如井喷一样爆发的就是家国情怀。

此时的孔老夫子,并不认为自己到卫国去搞搞学术交流,去卫国开办学校。

去卫国,当然是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辅助明君治理国家!

在鲁国,孔子已经有了三年的治国理政实践经验。孔子坚信,凭自己的执政理念,可以将任何国家建设成为当世强国!

不但是政治上、文化上的强国,更是经济上、军事上的强国!

只是可惜,鲁国不给自己机会了。那就去卫国这样的大周王朝同宗国家发展吧。

如果卫国不合适,那就去陈国或者宋国看看。

天下之大,哪里是我孔丘的立足之地呢?

此前的准备工作非常充分,卫国大夫颜浊邹早就来信说已经安排好了一切,欢迎孔夫子前来卫国考察。

卫国德高望重的贤大夫蘧伯玉也来信,热情邀请孔子赴卫国。

虽然,孔子离开鲁国非常低调,因为他担心季孙斯等人会阻挠。到时搞一个限制出境之类的规定出来,那自己就被困在鲁国了。

但是,当孔子踏上了赴卫国的官道后,孔子的自信就上来了。

在孔子的想象中,卫国国君会很快接见自己,自己向国君详细阐述复兴周礼的伟大意义以及推行礼教的重要作用,将自己一整套以礼兴国的方略给搬出来,必定会惊艳卫国朝堂。 然后,卫侯就任命自己为大夫,运气好一点的话,自己极有可能直接入卿,成为卫国卿大夫。再用不了多久,自己就有可能成为执政上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