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鞍地之战2:鞍地之战为何一开始齐军几乎压着晋联军打258(1 / 2)

季孙行父等人远远看去,只见齐侯持戟挺立于战车,威风凛凛,不由暗自赞叹。

我们看看齐军情况。齐顷公以大夫邴夏为车御,以大夫逢丑父为车右,遥指晋军,威风凛凛,大声道:“勇士们,谁敢一展身手,显我大齐之威?”

一展身手?几个意思?原来,齐顷公是在鼓励齐军勇士前去挑战!

见国君丝毫没有怯意,齐军上下顿时也兴奋了起来,上卿高固主动请命前去致师。

什么是致师?所谓致师,就是致其必战之志。这个致,就是展示的意思,师就是军队的意思,致师意指展示我军必战之志!春秋时期两军对垒到了致师环节,意味着没有谈判的余地了!

来来来,就此一战!

这个展示必战之志,并非是随便派出一个战前使者前去通告一声,而是由勇士自告奋勇前去敌营阵前单挑。在敌人千军万马面前,胆敢前去单挑的,当然是勇士中的战斗机了,非自告奋勇者难以担此大任。

自愿前去致师而得胜归来,或者未被俘而成功返回的,当然成为自己一方的骄傲。在讲究荣誉胜于生命的春秋贵族战争中,这个荣耀非同一般,此等勇气足可以让自己吹上一辈子牛。

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也曾有过致师。当时周武王派出了师尚父与百夫两人前去商军致师,虽然我们不知道师尚父和百夫是两人驾同一辆战车,还是两人分别驾着自己的战车前去致师。但由于周武王的起义军敢于在强大的商王朝大军前面致师,说明周武王的决心之强和起义军的志气之盛。正是凭此士气,周武王率起义军在牧野一战中令商纣王临时拼凑起来的奴隶军阵前反戈,周武王最终取得了胜利。

齐顷公显然是一个胸腔里充满着贵族战争那种荣誉至上情结的国君,所以双方刚扎完营,齐顷公带着他的战士们与晋军对峙时,就鼓励齐军勇士前去致师。

于是,齐国卿大夫高固便主动请缨了。

在齐顷公赞许的目光中,高固命令车御驾车直接冲向晋军军营。

季孙行父看得真切,只见一辆齐国战车飞一般冲了过来,战车上一猛将,正是齐国勇士、上卿高固。高固见人便射箭,晋军士兵被射死射伤不少。

直到自己的箭矢全部用光,高固就准备返回。却不料自己的战车被一块石头给绊了一下,登时战车车轮断裂,当场抛了锚。

高固见状,也不多话,他捡起那块石头,朝着正向他冲过来的一辆晋军战车便砸了过去。不偏不倚,正砸中车御的头,那车御一头栽倒车下。

高固一跃而上晋军这辆战车,那战车上尚有两人,见高固如此威猛,顿时呆在那里。

高固手中长剑抵着晋军战车车右喝道:“驾车去!”

那车右哪敢多说半个字?再加上高固如此勇猛,内心对高固早萌敬佩之意,于是忙不迭驾车往齐军大营而来。

高固自己战车上的两人此时已经将战车上的战马解下,一人一骑,飞奔回营。高固则俘虏着一辆晋军战车,威风凛凛而归。

联军众将士看着这一幕,简直不可思议。一般致师,无非就是驾着战车冲过来,然后射几箭,再拨车转向回去。但这位齐国勇士,居然如此勇猛,在自己战车受损的情况下,没有惊慌失措,反而俘虏了一辆战车再回。

那边,齐军三军雷动:高上卿!高上卿!

齐军士气大振,高固心中也颇为得意。突见道旁有一棵碗口粗般桑树,便跳将下车,两手紧握树杆,双臂一发力,大叫一声“起”,居然将这棵桑树连根拔起!

此等神力,连被俘虏的两名晋军士兵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高固将桑树绑在战车上,命回齐营。桑树树冠扬起一路尘土,在齐军震天雷地声中,回到齐营。

高固大声喝道:“有谁还需要勇气的?固手头还剩下不少,要的那便快快来买!” 成语“余勇可贾”便是由这位高固同志发明的。此成语的意思,就是大家伙来瞧瞧喂,本人虽然表现了此等英勇,但并非已经将勇力拼光,剩下还有不少,有需要的,来买点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