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三思后行:为何孔子感叹季孙行父的三思反而会误事233(1 / 2)

在这场鲁国政坛上的巨变事件中,季孙行父当然秉承了他一贯来的三思而后行的谨慎心理。当时公子遂连杀了两位鲁文公的嫡子,立了庶长子公子俀为国君,即鲁宣公。

对季孙行父来说,他肯定是考虑过自己的立场的,所以他的三思就这样来了:第一思,当然是要严格按周礼办事,为了鲁国江山社稷,自己作为鲁国执政团队的第二把手,理应站出来公开谴责公子遂这种废嫡立庶并残忍杀害国君嫡子、赶走理应成为太后的出姜等不法不礼行径。

然后,季孙行父的第二思即再思也就来了,那就是公子遂废嫡立庶后,完全将鲁国公室把持在自己手里,作为执政上卿,公子遂更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势。可以说,此时的鲁国政坛,东门氏家族一家独大,这对包括鲁国三桓在内的各公卿大夫家是相当不利的。

东门氏一家独大,意味着东门氏从此可以对各大家族呼三喝四,完全将各大家族踩在脚下。这怎么行?必须谴责东门氏的不法不礼行径。

按孔子的意思,如果此时季孙行父把问题考虑到这里,得出一个公子遂是大坏蛋的结论,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推翻他,就够了。但是季孙行父在接下来的一应事务中,表现出来的却完全不是这样,而是几乎完全配合了公子遂的阴谋,不但使鲁宣公顺利即位,还使公子遂的权势得到极大扩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季孙行父再思后,立即来了个三思,而这个三思,决定了季孙行父在接下来的事关鲁国大计的一系列事件中,非但没有声讨公子遂,反而沦为了公子遂的得力助手!

我们看看公元前609年,即鲁文公去世后,季孙行父在这场鲁国内乱中的作为。前面已经讲得很细了,可以说,他是被公子遂完全操控了,一直在自觉不自觉或者说是主动被动地帮助公子遂一步一步实施杀嫡立庶、把控朝政大权的行动计划!

在这场政变中,公子遂的谋略可谓是超一流的,他计划中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完全驾驭了季孙行父,而要驾驭季孙行父的关键所在,就是公子遂完全掌握了季孙行父小心谨慎的性格特点!

首先,公子遂很清楚,季孙行父与自己一样,都是坚定的鲁国公室派,即季孙行父虽然是三桓势力代表,但其本质是忠于鲁国公室的。而公子遂一贯来就是打着鲁国公室坚定拥护者的旗号,所以他的一切行动,亮在季孙行父面前的,都是“一切为了鲁国”这类高大上的出发点。

其次,公子遂知道,要杀掉两个有着齐国血脉的国君嫡子,在国君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关键是要看齐国的态度。所以公子遂先是自己去了一趟齐国,搞定了齐惠公,然后回来打着齐国支持的旗号,放心大胆地干掉公子恶和公子视,并驱逐君夫人。

其实,公子遂之所以能够让齐惠公同意立公子俀为鲁国国君,关键点并非是主动给了齐惠公一块土地,而是忽悠了一把齐惠公,让齐惠公相信,废嫡立庶是鲁国公卿大夫们思想高度统一的一致决定,而刚上位的齐惠公需要一个支持自己的重要邻邦鲁国。再加上公子遂又给了齐惠公一些好处,齐惠公这才表示自己不会干涉鲁国内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