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四面楚歌中22(2 / 2)

“还能怎么办?有这利器,我们怎么也攻不上城池,还不如就此退回东阳,据城而守,以待时机!”冯三元小声说道。

“军师,义乌那里可有消息传来?”许都不理冯三元的话茬,转头问丁汝章。

“大帅,冯龙友刚刚传来消息,蒋若来的大军昨日改道前来金华,预计两天能赶到。义乌那里留了少量官兵看着四个门,不过官兵有炮,他们出不了城门,但消息可以缒城传出。目前义乌那边粮草还算充足,一时倒也不虞有失。”丁汝章说道。

许都皱着眉头,局势败坏如此之快,让他有些不安,“就这样吧,为今之计,也只能先退回东阳,各部都准备准备!”他的言语之中透出了些许的失落。

“大帅,不可!”一个声音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却是卢善元出列说道,“大帅,此支东阳两百里,如赶到东阳已经城陷又该如何?不如趁官兵援助府城,半道击之,只要击溃了这支官兵精锐,则事情还有转机,否则官兵步步进逼,我军退无可退,四面官兵云集,恐怕到时会全军覆没!”

“胡说八道!”冯三元大声反驳道:“蒋若来据称出身西北世家,骁勇善战,还有一队骑兵,我军与官兵战力相差悬殊,靠着城池还能一战,野战哪能取胜?”

众人也纷纷附和,经过府城一战,才发现正规官兵自有利器,并不是义军所能战胜的,这一战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深重的阴影,此时对占用官兵已经信心全无。

“不然,官兵劳师远征,人疲马乏,此谓人和。半途而击,我军可以预选于我有利之战场,此谓地利。至于天时,我军与官兵也就五五开,天时地利人和,我军全面占优,正是我军一举击败他们的好时机,错过这个机会,我军将被压缩在东阳这个小地方,官兵只会越来越多,到时恐怕连一丝取胜机会都没有。大帅,我部愿做前锋,找一处适合伏击之所,开战之后,大帅再率大军压上,必能战胜官兵,还请大帅三思啊!”

丁汝章也说道:“卢兄弟说得有理,此时不博,更待何时?”

这时韦广说道:“就怕与官兵一战不利,府城官兵又从后夹击,我军怕是要全军覆没啊!我军新败,士气低落,恐怕人和一事并不占优。蒋若来是老军伍了,遇到险地自会派人查证,地利一说也不见得。大帅,末将还是认为退回东阳城里更为稳当,那里我们地头熟,才是真正有地利,我们的弟兄也大部是东阳人,守护乡梓自会尽力,人和也没问题。大帅,回东阳才是最好的选择!”

“回东阳吧,韦兄弟说得不错,大顺皇帝已经东征,我们还是回东阳守住一段时间,以待天时吧!传令,回师东阳!”许都思虑片刻,随即做出了决定。

“大帅!”卢善元还想说些什么,丁汝章扯了扯他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再说下去了,他也知道卢善元的想法从军事上来说是没错的,可惜卢善元并不知道现在不但军中士气低落,粮草也仅剩下四天所需,实在是没有发动一场战役的能力了。

卢善元出得帅帐,只见军中一片欢腾。这群老实巴交的农民,在受到一场血雨腥风的打击后,打仗的热情就被浇灭得干干净净,现在他们只想回到老家,至于回去以后如何谁又能想到呢,总之离家近总是好的。

回到军中,陈金勇和应康远围了上来,纷纷开口问道:“大人,听说要撤军回东阳?那我们怎么办?是回永康还是跟着大军去东阳?”

“废话,我们当然也去东阳,难道此时我们还能脱开大部队吗?不过金勇你带着两个局押着俘虏回永康,剩下的人由康远带队去东阳。”卢善元无奈的说道。

“还是让康远回永康吧,我跟着大人!”陈金勇说道。

“这个时候就别争了,你回去责任重大,一定要把永康稳住,那是我们的根基。放心,我们此去东阳暂时也没什么危险,真有危险我们也会从小路回永康的。”

陈金勇只能无奈的答应,卢善元想了一下,吩咐道:“这批俘虏先安排在花街,正好砖厂和水泥厂都需要用工,他们也是百姓出身,好好待他们,如果表现好的,有技能的,还可以吸收进我们队伍。记住,老军油子不要,这些人容易带坏我们的部队。”

“还有,回去跟胡一奇说,一定要招待好张二小姐,配合她做生意,以后我军的发展壮大很大一部分要靠她的支持。”陈金勇一一答应了下来。

义军的回撤速度很快,第一天足足走出了五十里路。卢善元部被安排垫后,跟在大部队后面慢慢走着,到了第二天,坠在后面侦察的徐复生几人忽然匆匆从小路赶来,焦急的说道:“大人,官兵追来了!”

卢善元大吃一惊,官兵居然来得这么快?这不合理啊?守府城的官兵一两天内肯定是不敢出城的,怕被杀个回马枪,那么这些官兵只能是杭州来的,可是杭州来的人前天才从义乌出发,而且是走了另外一条道过来的,应该离这里还有至少一天的路程,怎么会这么快就赶到了呢?

很快,徐复生就回答了卢善元心里的疑问:“是骑兵,至少有三百骑!马上就到了,我们怎么办?”

“骑兵?”后世骑兵兵种虽然没有取消,但只有在遥远的边疆才能看到,卢善元对骑兵的了解也只是电视里看到过,但电视里的骑兵那叫骑兵吗?所以一听到骑兵这两个字,他下意识的感到紧张,在古代很长的一段历史长河中,骑兵都是当之无愧的战争王者,即使在明末,火器已经初露锋芒,但在骑兵面前还有着很多的缺陷,更别说象卢善元部这样一支火器都没有的部队了。

好在后世信息发达,卢善元又是一个战争爱好者,多少了解一些克制骑兵的办法。他马上让人在周边的稻田里点火,此时地面还是冻着的,点火后能让稻田糜烂,不利于骑兵迂回。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撤离官道,全员躲进旁边的山里,不过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后卫的意义,骑兵可以毫无阻碍的去攻击大部队。

火刚点起,骑兵已经出现在了远处,一骑、两骑、三骑,慢慢的更多的骑兵出现在视野中,卢善元极目望去,这些骑兵都穿着鸳鸯战袍,手中拿着骑弓,速度不快,但很整齐的慢慢踱了过来,马蹄敲打着坚硬的路面,发出了咚咚的声音,似乎一下下的敲打在人的心里。

跟游牧民族打了几千年的战,汉民族克制骑兵也有了很丰富的经验,一般来说只要步兵站稳脚跟,摆好阵型,骑兵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但这得有一个前提,步兵必须要有远程武器,不管是弩还是弓,只要形成规模优势,骑兵是没办法冲击严密的阵型的。

可惜,现在义军缺乏的正是弓弩,不要说规模优势,整个卢善元军中连一把都没有,仓促之间,也没办法制作一些拒马什么的延滞一下骑兵的进攻。

不过在狭窄的官道上,投枪也能给骑兵造成严重的杀伤,前提是要撑住骑兵射出来的箭。现在部队已经摆好阵列,就等着骑兵冲上来决一死战,在骑兵面前,转身逃跑是最差的选择,骑兵从身后追击的话,根本不需要用力,借着马势就可以一条条的收割人命。

但对方在离部队三百步的地方停了下来,除了前面一队五十余骑还端坐马上,后面的骑兵已经下马,一边喂食马匹,一边靠着休息,卢善元一看要糟,对面首领也是高人,知道这样耗下去自己这方更加吃亏,一是需要时时警惕,颇为耗神。二是不能转身逃跑,只要一转身就是骑兵发起攻击的时候。三是人家可能很快就有援兵,而自己永远都等不到援兵。

反正时间越长对己方越不利,卢善元也不禁心中暗叹:“对方是老军伍,现在不急不躁,就是在等着一击致命的机会,高人呐!”

看见应康远等一众军官担忧的目光看着自己,卢善元还是表现得很从容,说道:“徐复生,你到前面去探探路,特别注意两边道路狭窄可以打伏击的地方。狗日的,想拖死我们,没门!我们熬到晚上再悄悄后撤,等找个地势好一点的地方再给这些狗日的东西打个伏击,咱也弄回些马回去,哈哈!”

徐复生高兴的领命而去,而众军官的脸上也重新焕发了光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