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一鸣惊人!474(1 / 2)

两军阵前的“致师”从斗嘴到武斗,又不是没有发生过。

不说子重已经一大把年纪,他年轻的时候也不是以武勇而着称,怎么可能打得过楼令呢?

“不上前,会显得不尊重晋国,我在国内也要混不下去。”子重知道不尊重晋国属于次要,被楚人认为胆小如鼠才是大事。

最终,子重只能硬着头皮吩咐驭手驱车向前。

不久之后,即将交战的两军主将,他们的战车相距约五米停下。

“代寡君问候楚君。”

“代我王问候晋侯。”

贵族相当要脸的时代,少不了一些面门功夫。

楼令刚才就能够看得出子重露怯,行礼问候后就手持弓箭,给予子重更大的心理压力。

子重自楼令手持弓箭就全身紧绷,关注力大部分在楼令手中的那张弓上面,一时间忘记抓住主动权。

结果是什么?

楼令一顿言语输出。

仅是从场面来看,注意力错了方向的子重被说得哑口无言。

“楚卿?”楼令演了一会的单口相声,该输出已经输出,唤了子重一声,问道:“可要阵前演武?”

子重回过神来,猛摇头说道:“这就免了!”

楼令面向楚军,大声喊道:“楚国令尹拒绝阵前致师!”

出战的晋军爆发出欢呼声。

楚军那边出现了哗然声。

就问子重拒绝武将单挑,到底是不是一件事实吧?

至于身强体壮的楼令邀请老迈的子重进行武将单挑,是不是属于欺负老弱病残,上了战场还讲究这个?!

无论是不是老弱病残,只要是自愿上了战场,一律自认生死有命了。

子重知道不能任由楼令打击己方士气,昂天大喊:“欺我老无力啊!!!”

晋军那边出现了嘘声。

楚军听过后,倒是安静了下来。

那一句话喊完,子重下车,所在战车组成员,牵马以及扛起战车完成调头,全员上车回去本阵。

子重等人看上去行色匆匆,仿佛再慢一些就回不去了。

相反,楼令等人显得不慌不忙。

楼令甚至在两军将士的注视下,上演了单人扛车的壮举,引得晋军又是欢呼声连连,楚军阵中出现了哗然动静。

当前的战车没有标准吨位,一般在两百斤以上。

能够个人扛起战车的人在当代不多,可以做到的人多少有一些,只是仍然被视为壮举。

一个军团的主将可以做到单人扛起战车调头,无疑能够激励己方将士的士气。

事实上,军中有一员猛将的话,古往今来都可以起到激励己方士气的作用,使得参战部队的人员勇气倍增,震慑得敌军心中变得胆怯。

勇气这种东西,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显得很重要,作为战士绝对不能缺少勇气。

有足够的勇气,十分的力气可以发挥出十二分。

一旦失去了勇气,十分的力气能使出六分都算多,更恶劣的情况是遇敌转身就逃。

楼令回到本阵,对号手以及旗手下令。

号手指的是敲响战鼓的人手。

旗手当然是手持旗帜的人了。

必须说的事情是,全军上下也就旗手手持布面旗帜,他们通常是站在高处,使用手中的旗帜来对某支部队下达主将的命令。

子重回到本阵在做同样的事情。

晋军与楚军的战鼓声先后被擂响,旷野再一次出现回荡的鼓声。

出击的命令被下达,两支军队先后向前推进,战车的速度不快,步兵迈步的频率相对要快一些。

郤锜和郤至相约在一个矮坡,他们在注视缓缓推进的两边部队。

“看着倒是像模像样的。”郤锜说得是正在推进的下军。

郤至看了郤锜一眼,目光重新投向战场,抿了抿嘴说道:“这是楼氏第一次堪当大任,我们怎么都要有帮忙兜底的准备。”

“小白出战了吗?”郤锜问道。

郤至答曰:“令的两名子嗣都在阵中。”

一个是楼小白,另一个只能是楼武了。

只不过,由于有些距离的关系,郤锜和郤至肯定无法看出楼小白处在军阵的哪里。

至于楼武?郤锜或郤至才不关心。

他们关注楼小白也只有一个理由,日后楼小白会成为郤氏的女婿。

抵近到射程之内的晋军和楚军开始放箭了。

“怎么那么多弓箭手?”郤锜有些诧异下军的弓箭手之多。

看场面,不止是晋军率先齐射,射出的箭矢数量也远超楚军。

之所以会是晋军先射箭,根本原因是晋军弓箭手和楚军弓箭手的弓不一样。

晋军这边使用的是木弓,射程上确实比使用竹弓的楚军远。

当然了,楚军也不是全员使用竹弓,还是有相当部分使用木弓。

只是,弓的材质不一致,楚军需要讲究射箭波次以及覆盖面积,肯定要在不同的射程进行相关安排。

下军由楼氏与魏氏的私军充当主力,谁都是第一次见识,郤至哪来的答案。

郤至猜测道:“令善射,家族内部必然要效仿,弓箭手多了可以理解。”

“那韩氏岂不是要愤愤不平?”郤锜说得幸灾乐祸。

目前的韩氏只是有善射的名声,他们还没有把持晋国的射箭领域。

什么叫把持晋国的射箭领域?发展到后面,韩氏不会再有近战兵纳赋,他们的弓箭手会充斥几个军团,等于完全把持了晋军中的远程部队。

现在的韩氏只是在制作弓上面领先所有家族,只是这种领先并未跨时代,同样没有占领太多的市场,走得是占领高端市场的路线。

郤锜突然间想到了什么,说道:“韩氏没有出现过神射手,他们是怎么有的善射家族的名声?”

以前的郤至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听得愣了一下,怔怔地说道:“是啊,名声怎么来的?”

战场之上,晋军射了三波,楚军以为已经结束要加速,结果晋军的第四波齐射来了。

走在前面的楚军看着晋军射出箭矢从头顶飞过,不一会儿耳朵里听到后面传来的惨叫。

那并不算完,即便是两军的战车部队对冲,再到发生“线列战”的短兵相接,晋军的弓箭手还在不断齐射。

“这……”

栾书与士燮在另一处的坡地之上。

“还能这样的?”栾书看到下军的弓箭手持续齐射,每一次都能准确命中后队的楚军,心惊楼令的胆子之大。

为什么临阵三次齐射就停下?怕出现误伤是一方面,另一个就是由于视野受限看不到后方的敌军,射出去的箭极可能放空了。

下军为什么能够在两军出现短兵相接之后继续射箭?看看下军阵中的那些巢车,上面一直在挥舞旗帜的旗手,能够在他们身上找到答案。

旗手挥舞旗帜是向弓箭手部队进行通报,使用旗语告知大概哪个方位有楚军,懂得旗语的弓箭手指挥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旗语这玩意很早就存在,只是大多非常简单,基本也是使用不同颜色的旗面,事先约定举起哪种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楼氏不一样,专门的动作表达什么意思,能够用旗语来表达出很复杂的语言。

“可恶啊!”子重被晋国下军不按套路出牌搞得心烦意躁,吩咐道:“让第二‘彻’快速抵上去!”

军阵嘛,肯定不是挤在一块,每一个方阵之间多少会拉开合适的距离。

楚军现在面临的情况不允许第二“彻”后撤,一旦往后退会无法及时支援第一“彻”的友军,只能是提前让第二“彻”的部队继续向前推进了。

而楚军的第二“彻”与第一“彻”紧贴之后,晋军的弓箭手仍然没有停下放箭,相反覆盖的面积增大。

那一刻,无论是身处战场之外,亦或是身处战阵之中,所有人都吃惊了。

无数人的脑子里产生疑问:“楼氏是怎么做到避免误伤的?”

下军在继续射箭的弓箭手,他们全部来自楼氏,每一次射出的箭矢,绝大多数确确实实是落在了楚军的方阵之中。

又不是玩游戏指哪射哪,少量的箭矢“中途掉队”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而楼氏的弓箭手部队,他们一共齐射了十八次才停下来,随后穿过军阵的空隙到中间去休息。 使用弓,射箭的频率比使用弩快,只是使用弓会有极限,体力消耗是一面,肌肉会不会拉伤又是另一面。正常的弓箭手射出十八箭确实是达到极限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