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情况似乎不妙419(1 / 2)

要是平时吆五喝六,碰上了事则是退缩,一次两次之后就没有人愿意与之玩耍了。

碰上事情真会上的人,谁不愿意与之多亲近呢?作为领导者也是更能服众。

同样的一件事情,喊“跟我来”或“给我上”所起到的作用绝对不同,喊“跟我来”会让己方士气大振,便是艰难也能坚守;喊“给我上”纯粹就是一种驱赶炮灰的感觉,稍微有些挫折就该一哄而散了。

“这事情就这样了?”郤至指的是栾书要忍,没有中军将带头,要被晋君寿曼得逞。

在这件事情上,楼令无法多发言。他左右看了看,没有旁人靠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中军将要搞大事啊!”

郤至立刻问道:“怎么说?”

楼令不好三言两语讲清楚,问起了曾经有一国之君干出晋君寿曼相同的事情吗?

从史书去翻找,好像是找不到的。

“这件事情很大啊!”智罃一看就起了极大的担忧。

本来没有细想的郤至,得到楼令的提醒,再看智罃的表现,陷入了沉思。

如果晋君寿曼首创吞没臣下战利品,他绝对是打破了君臣之间的信任,必将对晋国的未来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

首先出现的影响就是,日后不会有家族上了战场敢于搏命,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控制伤亡。

道理太过于简单,搏命争取来的战俘和战利品无法得到保障,说不准又全被国君给克扣了。

起到的影响则是,谁都不敢搏命,再能打也会打得小心翼翼,顺风仗不敢冲,逆风了转身就跑。

真的要是形成那种局面,晋国还怎么跟列国打?或者说,敢跟列国开战吗?

但凡有脑子都能够想到晋君寿曼那么做之后,将要出现何等严重的后果,最该进行制止的中军将却漠视了。

“找其余的卿大夫,一起去问中军将到底什么意思。”郤至进行提议。

这种层次的事情,暂时不到楼令来参与。

只不过,楼令进行了劝阻,说道:“中军将已经有所决定,二位或许可以等着看看?”

郤至是个急性子,没好气说道:“事关重大,怎么可以等!”

智罃则是问道:“你是不是猜出了什么。”

只是有个模糊猜测的楼令沉吟了一小会,问道:“有过类似的事情吗?那么做的国君……,他有什么下场?”

历史上肯定有出现过糊涂或荒诞的一国之君,乃至于是有过那样的天子。

对了,楼令有机会翻阅过史书,不知道是没有翻到,或是个什么情况,反正没有看到“烽火戏诸侯”的篇章。

那是《史记》的一篇记载,问题是其它的史书并没有相关记载。

西周被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也因此被杀,倒是写在了《国史》之上。

至于犬戎攻打镐京的时候,诸侯为什么没有起兵救援,没有一名史官进行总汇上的定义,看不到列国史书的楼令只能从晋国史书《乘》去寻找答案,倒是从《乘》看到当时晋国被戎人和狄人频繁袭扰陷入困境的艰难处境。

其实,关于“烽火戏诸侯”是一个典故,也就是并未被司马迁作为正史,只是《史记》上的一篇典故。典故与正史则是两码子事,偏偏总是有人傻傻分不清楚。

郤至和智罃可比楼令更有机会阅读史书,他们或许还有途经……,比如家族收藏了其他国家的史书,大多是来自被灭的那些诸侯国。

“你的意思是,中军将想要抓住机会择优选贤?”郤至话讲得很清楚了。

作为储君期间的寿曼就不合格,当了一国之君之后更是没少乱来。

当前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家,反正没有屁股坐上君位就稳了那么一回事,不少荒唐的一国之君被罢免,乃至于弑君都发生过不少次。

罢免一般是执政去做,好些执政做了还不用承担后果,原因是国君太过于荒唐。

弑君则是一种比较激烈的做法,做的人也必须去承担代价。

一直在若有所思的智罃赶紧拉了拉两人,低声说道:“这种事情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啊!”

他们周边的旁人站得比较远,身处的地方真就是不适合来说那种事情。

郤至压根就忍不住,满是嫌弃地说道:“中军将会做?他一直遇到事情能避则避,不像是个能担事的人。”

智罃再次劝阻。

在这种场合确实不应该来谈论那种事情。

三人后面也没有找个地方详细讨论,各自分别离开了。

“父亲。”楼小白在与公子周闲聊,看到楼令赶紧站起来行礼。

公子周也站了起来,只不过没有行礼。 这不是公子周没有礼貌,他对楼令行礼的话,反倒是在害楼令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