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 / 2)

青州燕王府内,林童与燕王并肩而坐,两人如知己般畅谈,话语间流转着对国家大事的关切,更洋溢着对机械设计、手工技艺的热爱。他们促膝长谈,直至夜深人静,甚至有时共枕而眠,相见恨晚之情溢于言表。

燕王对林童这位牛县先令的才华赞赏有加,常言若是早二十年相识,必能一起做出很多惊世骇俗的机械装置,流芳千古。然而时光荏苒,燕王已近古稀之年,遗憾之情难以言表。

林童在与燕王的交谈中,逐渐领略到这位王爷的内心世界,燕王聪明绝顶,智慧过人,然而他的才华并未用于治国安邦、征战沙场,而是倾注于机械设计、铁匠工匠的活计之中。倘若他不是生于皇家,定能成为一代杰出的匠人,如同明朝那位以木匠技艺闻名的天启皇帝朱由校。

燕王虽身为天潢贵胄,却心思单纯,不喜权谋算计,更乐于逍遥自在。他未曾继承皇位,反倒成了他的一种幸运。多年来,他乐于在青州、荆州、南州这些偏远之地,远离京城的纷扰,享受那份宁静与自在。

他与燕王千岁相遇,两人仿佛是黄蓉遇上郭靖,灵感与智慧的火花在彼此间迸发,照亮了整个燕王府。

燕王对林童的技艺羡慕不已,亲自见到他的大摆钟更是让燕王赞叹不已。林童在燕王府的日子里,与这位心思单纯、热爱机械的王爷畅谈机械之道,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然而,林童身为牛县的县令,县里的事务繁多,家人的牵挂也让他无法长久逗留。

于是,林童向燕王提出了告别的请求。燕王虽不舍,却也理解林童的职责和家人的期盼。他提出亲自跟随林童回牛县,一睹林童设计的吊车风采。林童对此并不反对,但他建议燕王微服私访,穿着便服,带着几个手下,化妆成普通的商人或老百姓,偷偷溜出青州城,深入民间田野,去感受真实的百姓生活。

这样的安排,既能让燕王亲眼见证林童的成就,又能让他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

林童的建言如春雨润物,期待燕王大人走出那座象牙塔,深入民间,倾听百姓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唯有如此,方能在管理青州时制定出更贴合民意的政策,为百姓减轻负担,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满。

吉人自有天相,燕王大人欣然接受了林童的建议,仅带着几名亲随,身着便装,化身商贾,与林童一同踏出青州城。谁曾想到,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次出行,却为燕王大人带来了一次生命的转机。

林童引领着燕王大人一行,沿着原路缓缓前行,沿途游山玩水,时而与百姓亲切交谈,时而亲自下田劳作。燕王大人也得以亲身体验了一把农人的生活,这是他自出生以来从未有过的经历。

看着那些黑瘦的农夫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浸透了衣衫,燕王大人心中五味杂陈。他注意到,大多数百姓穿着破旧的衣服,有的甚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农村,由于家境贫寒,许多光棍娶不起媳妇,这些景象让燕王大人感到震惊和痛心。

深入了解之后,燕王大人发现百姓的赋税负担极重,大部分收入都被官府的苛捐杂税和地主的地租所剥夺,仅留下勉强维持生计的微薄收入。这样的生活状况,让燕王大人深感愧疚和自责,他发誓要为百姓谋求福祉,改善他们的生活。

燕王千岁,实乃贤德之人。他原以为,治下的百姓,即便未能过上小康生活,至少也能免于生计之忧。然而,亲眼所见却让他大为震惊,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亦是林童要求燕王千岁微服之行的一大目的。

自从目睹这一切,燕王的眉头便未曾舒展,心中充满了自责与忧虑。他深知,作为青州、荆州及南州三周的封疆大吏,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然而,他却未曾真正了解过治下百姓的生活状况,这实在是失职至极。

“燕王千岁您也不必过于自责。身处高位,难免会有诸多桎梏,难以洞悉民情。您所见之景,或许正是某些人希望您所见,而您未曾察觉之处,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了解民情,自然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林童宽慰道:

“林县令倘若本王早些与你相遇,又怎会陷入今日之困境,又怎会让治下百姓饱受贫寒之苦?

我确曾被那些奸佞之徒蒙蔽了双眼。待归返青州之日,我必将严惩不贷,首当其冲的便是那吴立人。此人罪大恶极,即便千刀万剐,亦难解心头之恨。

林大人,愿闻君高见,我们究竟如何才能让百姓过上更加美满的生活?至少,我们应让百姓们不再为生计而忧虑,过上安宁富足的日子。”

燕王千岁骑在马上,叹了口气,向林童讨教道:

林童陷入了沉思,他缓缓地抬起头,望向远方。

燕王千岁您真的想为老百姓做些事,让老百姓能丰衣足食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