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真材实料大唐太子132(1 / 2)

这之后局势的发展又如何呢?

武德贞观年间,连续用兵之后,原本属于吐谷浑的旧地,河、鄯、廓等州先后就隶属于大唐。

由于地块较小,大唐在这些地方便建立了州郡,并没有设立都护府。几州整体上属于陇右道管理。

但要明确认识到的是,这些州郡原本就和吐蕃相邻,以往,吐谷浑投奔大唐也是因为被吐蕃欺负的不行,自己又打不过大唐,于是只能投奔看起来比较和善的大哥哥啦。

自从吐谷浑全面内附,大唐于吐谷浑旧地的噩梦也开始了。

原本有吐谷浑作为缓冲地带,吐蕃和大唐基本上很少直接交手,但后来,吐谷浑旧部虽然还散落在这片旧地上,却已经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土地渐渐被吐蕃蚕食。

还间接危害了被大唐设置了州郡的河、廓等州。

到了唐咸亨年间,这种矛盾就更加直接,更加剧烈,到了大唐不发出大兵和吐蕃决战不行的地步。

大非川之战,爆发了!

旧吐谷浑之地同样连接西域诸国,而这一次冲突爆发的导火索,便是吐蕃联合于阗攻陷了安西四镇中的十八个州,同时还威胁到了龟兹拨换城。

大唐若是再不出兵,就是缩头乌龟了!

于是,为了保卫西域诸州,唐军和吐蕃军在吐谷浑旧地大非川展开了一场大战。

大非川的范围,东至碛石,西至伏罗川,南至乌海,自古以来都是进军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海拔大约在4000米左右。

具体战况先放在一边,只说这个交战的地点,对于唐军来说就是大大的不利。

4000米的海拔!

这个条件可不容小觑!

就算是在现代医学昌明的年代,4000米将要产生的高原反应对于普通人来讲都是相当棘手的一个难题。

因为,这种反应根本不是依靠人力,不是依靠坚定的信念就可以支撑的。

远距离出征的唐军踏上大非川立刻就会被强烈的高原反应困扰,战斗力大减。

于是乎,你就可以看到,大唐强盛的时候,也会大规模的接纳那些部落将领带领自己的部族来投靠。

大唐的统治者当然明白,这些人,他们的忠心都是值得考验的,反复其实是常态。

但是,这些首领,和他们统御的部族成员全都是正宗的高原生活人士,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习俗,同时,对于那种生活环境也是适应的不得了。

你平原上生活的人,猛地登上高原,便会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可人家呢,行动自如,丝毫痛苦都没有。

这就是土生土长的力量。

那么,为了打赢对外的诸多战争,又或者是对这些已经归顺的高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大量吸纳原有人群就是应有之义了。

除开高原反应以外,另一个战场上非战斗力的决定因素还是和海拔紧密相关。

古代战争严重依靠攻城、战马突袭等战术,很多战术都围绕着冲锋陷阵而展开。

而这些战术所需要的便利条件是什么?

便是一个便于攻击的俯角!

想想看,那些铁骑雄兵他们从高原上从上往下俯冲的时候,那种气势,是不是特别的吓人?

是不是特别有威慑力?

处于海拔较低的一方,想要抵抗这种大规模的冲击,是非常困难的。

而这一个方面,先天就是高原部队的优势。

唐军从长安等地出发,即便他们适应了高原的生活环境,往往也无法占据战略高点。

以冷兵器对战的时候,从下往上攻击是非常困难的。

于是乎,你就可以看到,以往在西域还算是无往不利的唐军,在和吐蕃军队对战的时候,总是差口气。

不能完胜。

这些败绩当中,固然有主将失和,用兵错误的锅,但先天上的一些限制,也是很难克服的。

了解了这些先天的劣势之后,再回到大非川之战,此次战役最后以唐军大败为终点。

自此之后,唐军对于西域边陲的统治力度就被大大的削弱。

到了这上元二年的夏末,势力渐渐强盛的吐蕃,更是把侵犯大唐的各羁縻州当做家常便饭。

而自从老将薛仁贵在大非川大败,唐军的实力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恢复。

实际上,这次对吐蕃用兵,就连一向自信满满的天皇李治都有些心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