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载入史册的一天,改命换运143(1 / 2)

第二天。

天色才刚灰蒙蒙亮,东方天空也还没亮起鱼肚白。

在一片朦胧中。

琅琊县城池周边的民众,早就起床了。

等到朝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

乡民们已经忙碌得热火朝天,他们听太史慈说,琅琊县要采取黄县的发展方式。

用一圈圈民房来围绕着城池,以民居作为一道道坚固的城墙。

所以他们自发前去砍伐建屋木材,自发建造砖窑,自发......

干起活来毫不含糊,甚至都不需要人指挥。

因为这些活计,他们已经干了几十年了。

每天都在豪强的指挥下,日复一日地劳动。

现在不一样了,没有人指挥他们,他们自己也心甘情愿,只因为是在建设属于自己的家园。

“报,天将军,我们在府库里发现了大量的竹简!”

有乡民跑过来向太史慈汇报。

太史慈闻言,当即来到被乡民们一一运送出来的竹简面前,随手翻开一卷。

“诗经!”

他把面前的竹简快速翻了一遍之后,才知道这些竹简,是一部完整的诗经。

“难怪陈元龙跑路了,也要放火焚毁府库。”

得到完整一部诗经竹简的太史慈,顿时大喜。

“黄天学堂就要建成了,当下暂时还没有一部用于教学识字的书籍。”

诗经的出现,正好解了这个燃眉之急。

当下,太史慈吩咐部将王冲,护送着这套诗经竹简,火速送到黄县去。

王冲带了一队人,快马加鞭而去。

......

东莱郡。

黄县城池。

这座被民居围绕得严严实实的城池之中。

黄天学堂已经建成。

从海岛上接受了仙师悉心教导的一百名教书先生,尽数到位。

他们正在商议着等学堂对外授课时,该用什么课本的时候。

王冲回来了。

带回来了一部完整的诗经!

诗经全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两年来,有不少民众断断续续认了一些字。

但他们都是通过伍飞、舒翱等人的每日随机教导,不成体系。

如今有了诗经的范本,不管是教学还是学习,势必会事半功倍!

潜伏在黄县的张绣、董旻两人大惊失色。

“他们从哪里搞了一套诗经回来?”

两人暗中打听之下,方才得知这套诗经来源于琅琊县!

是黄巾军战胜了当地官军,而缴获的一套战利品。

接下来数日。

这套诗经竹简被一百名黄天学堂的教书先生疯狂誊抄。

不仅如此,不少天资聪慧的苗子,也参与了进来。

复刻,复刻,再复刻。

日以继夜,一卷卷全新的诗经竹简,新鲜出炉!

连张绣、董旻两人也被伍飞喊了过去,一起誊抄诗经。

从早到晚,片刻不停。

“你留在这里,我找老妥请个假,说打探到了家人的消息。”

“要回去接人过来,好趁机向镇东将军汇报。”

张绣匆匆交待了董旻几句话。

董旻点头,回家取来一个包裹。

包裹里有一桶泡面,一桶自热火锅。

“劳烦仲锦带回去,转交给二哥!”

董旻还记得董卓的吩咐。

听闻此话,张绣为之动容,他取了包裹,前去请示伍飞。

“可速去速回,学堂很快就要开学了,带上你的亲人,到学堂里读书改命吧!”

伍飞很高兴,为张绣感到欣慰。

并且还送了张绣一程,方才返回。 张绣看着转身折返的伍飞,心里很不是滋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