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又咬起来了23(1 / 2)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春秋·隐公四年》

“寡人听探报说,公子冯在郑,一心想其父三年之期后,举兵来抢您的国君之位,您要早做打算才是啊!宋公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王的祸害,以您为主,我们愿意出钱出物,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我们卫国的愿望啊。”

才喘了口气的州吁,想起当初对公孙滑的承诺,又听说宋人对郑国收留公子冯不满,就想借刀杀人。

隐公四年,前719年夏天,宋殇公新即位,准备与首次出访的子息会面,双方想重温一下当年子息和宋穆公在宿地结盟建立的关系。还没到会见的日期,卫人来鲁国通报了卫国发生叛乱。

这个夏季,子息与宋殇公在卫国的清地见面。宋殇公有意邀请鲁国一起攻打郑国。

所谓“东门之役”,是《春秋》第一次记载诸侯联军讨伐郑国的战役,是春秋时期诸侯会伐的开始: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州吁弑君自立,想转移国内关注目标,又替公孙滑出头,讨伐不规郑人,树立自己的“形象”。

但是他又知道自己不是郑人的对手,于是想拉上几个一起,顺便让别人去出头,免得赢了里外不是人,输了更没面子。

小伙子算盘打得还不错啊!

《春秋·隐公四年》:“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左传·隐公四年》说:“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人心。他派人告诉宋国说:“君侯如果进攻郑国,除去君侯的祸害,以后王为主,我们出钱,和陈、蔡两国一道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

宋国答应了。这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宣侯、卫人联合进攻郑国,包围了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离开。

宋、陈、蔡、卫四国伐郑,宋、陈是国君亲自出马,蔡、卫是卿大夫帅师,总指挥是宋殇公,开路先锋是公孙滑。州吁根本就没有露面。

理由是啥?公子冯在郑?

东门之役,宋殇公就是个强出头的冤大头。你说你当初咋说的,言犹在耳,就去讨伐叔叔家的兄弟,你这要不是被人家下了药,又是什么?

子息在西行的路上,问跟随出访的堂兄弟众仲:“卫人州吁这混蛋,能成事吗?”

众仲是前几年刚过世的仲父的儿子,也算自己人了,就认真回答说:“我只听说过用德行来获得民心,没有听说过靠作乱来治理国家的。靠作乱治理国家,就好像是用搅的办法把丝理顺一样,会越理越乱。那州吁依仗武力而且残忍暴虐。依仗武力不能得人心,残忍暴虐不能得亲信,众叛亲离,就难以成功了。武力就像大火一样,不加以控制,就会烧到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虐待自己的百姓,不致力于修德养善,反而要靠作乱的方式夺取君位,一定避免不了祸乱。”

子息心里有底了。本来,他也不想为难仲子的兄弟公子冯,更不想得罪郑国。

俗话说得好,宁愿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郑庄公那个老狐狸不好对付,搞不好还惹一身臊。

当初自己还是公子的时候,就曾和郑人在许田的狐壤交过手,还做了郑人的俘虏,差点死在郑国,好歹在桃子一家的协助下,才逃回鲁国。

郑人还是不惹为妙。

结果,“东门之役”的狗仔队,出了口气还不罢休,还想要实在的骨头啃。

还是这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诸侯再次攻打“墙倒众人推”的郑国。

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子息推辞了。羽父公子翚请求出兵,子息没有同意。

公子翚自说自话带着兵凑热闹去了。

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郑人都城附近的谷子才撤兵。

这也算是报应吧,当初你收割王室的麦子谷子时,就应该知道,总有一天,也会有人收割你家的谷子麦子。

不是有那句老话么,你做初一,我做十五。

你看苍天究竟饶过了谁?

由于鲁人的加入,这次伐郑,变成了五国联军。

鲁国公子翚羽父,还开了大夫参加诸侯会伐的先河。

郑国这次吃了大亏,开始感觉到了周边诸侯的威胁,本来就是个四面透风的筛子,也不知当初那个太史伯是怎么想的。

不过郑庄公是谁,他可不吃这一套。

冤有头,债有主。

卫国是东方诸侯联合围郑的罪魁祸首,始作俑者。就先拿他开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