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记147(1 / 1)

古之华夏,每逢端午佳节,民间皆盛行包粽子之习俗,以祭祖拜神,传颂千年而不衰。粽子,古称“粽籺”,乃“籺”之一类,用以敬奉祖先神灵,其历史之悠久,已无从考证。

端午前夕,家家户户皆忙碌于备料包粽子。粽叶,需挑选那黄绿色而略显陈旧者,以其包制之粽,方能散发出粽叶之清香,而非他物之异味。馅料则依据各地风俗而异,北方以简单白米、赤豆、枣为主,南方则更为丰富,有鲜肉、豆沙、蛋黄、排骨、蜜枣、莲蓉等,各具特色。包粽子之技艺,亦是一门艺术。先取粽叶两三片,错开折叠,使之成漏斗之状。然后,放入适量糯米,或加红枣数粒,再覆以糯米,使与漏斗口持平。接着,折叠粽叶,使其将糯米完全包裹。最后,用棉线缠绕粽子数圈,系上活扣,既美观又方便食用。

粽子烹煮之时,需待水滚后方可将粽子放入,水要浸过粽面。待水再次滚起后,用旺火煮约三个时辰,方可熟透。煮粽之时,需留意枧水粽不可与其他粽子同煮,以免相互影响。煮好之粽子,趁热取出,解开棉绳,拨开粽叶,粽香四溢,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实乃端午佳节之上品。

此包粽子之习俗,不仅体现了华夏民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更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端午佳节,家家户户共包粽子,共享天伦之乐,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