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分账是王道367(2 / 2)

杨叶说的是实情,吴冷夕叹了口气,说道:“那你介绍一下国外的先进经验。”爱读免费小说app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杨叶说道:“电影是要分账的,如果电影卖座了,电影院该分的分,应该让大部分的钱回馈到电影公司的手里,这样电影公司才能拍出更多的好电影,电影事业才能够繁荣。”

吴冷夕说道:“哎呀,我明白了。这样吧,我们开一个会,把国内的各大电影厂都叫来,你们香港的白杨影业,银都机构也都派代表参加,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事情。”

杨叶笑道;“那可太好了!“

吴冷夕道:“小杨,你这些年拍了很多优秀的电影,在海外推广我们中国的文化,对我们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我本人是十分佩服的!

你一个海外华人能做到这一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内地同胞也不想落后,也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

一般来说,中国第一部分账电影是1994年好莱坞硬汉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票房狂收2500万,震惊全国。

不过……这只是明面上的票房,因为《亡命天涯》在国内上映期间,那些电影院也在玩命偷票房,而好莱坞对此束手无策。

所以《玩命天涯》的实际票房是多少,鬼才知道!

其实,在更早之前,国内就已经有电影在实行分账制度了。

《新龙门客栈》、《黄飞鸿3狮王争霸》这些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都是走的分账。

只不过,这些电影并不是全国分账的,它只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上映。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港产片的试点,才有了《亡命天涯》的全国上映。

随后,好莱坞大片和香港电影才开始正式进入中国。

1995年,陈龙的《红番区》在内地狂收9500万票房,卡梅隆的《真实的谎言》狂收1亿票房,使得分账大片的形式正式确立。

而推动这段历史进程的人,就是吴思远。

吴思远是原时空第一个进入内地拍电影的香港电影人,中国电影后来能够繁荣,他有很大的贡献。

当时是吴思远主动打电话给广播电影电视部的田聪明,跟他说中影的统购统销不适合电影发展。

田聪明就说:“那老吴你介绍一下国外的经验。”

吴思远就说:“电影是要分账的,如果电影卖座了,电影院该分的分,应该让大部分的钱回馈到制片人的手里,这样制片人才能拍出更多的好电影,电影事业才能够繁荣。”

嗯,杨叶对吴冷夕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吴思远对田聪明说的话。

杨叶把这个历史进程提前了。

当时,吴思远代表香港和内地谈判,双方谈了几个月,终于达成共识,电影分账制度就建立了。

当时的分账比例是制片、发行、放映按照35:17:38的比例来实行。

每年引进20部好莱坞分账电影,也是吴思远一手促成的。

吴思远告诉田聪明:“有了这些引进电影打底,让别人有钱赚,人家才愿意进来跟你玩,才愿意来投资。”

从1995年开始,每年引进十部好莱坞电影,分账比例是13%。

这实在是太少了,跟踏马没有一样。

后来为了加入世贸,改成了20部,有效期十年。并且承诺协议到期后,会进一步扩大分账比例。

而且,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也会进一步开放电影市场,增加引进电影的数量。

后来,国内的市场真的扩大了。

美国电影协会MMPA就来找国内谈判,要求扩大进口数量和分成比例,但内地置之不理。

骗子!

MMPA一怒之下,在世贸那儿告了内地一状。

这事内地理亏,说话如放屁,官司自然是输了。

谁知道,内地输了官司之后却拒不执行,耍起了无赖。

输了又怎样,我踏马就是不放开,你能咋滴吧?

MMPA盛怒之下,使用了增加一系列贸易壁垒的手段来逼迫内地就范。

来来回回折腾了两年多,最后内地被弄得灰头土脸,不得不放开限制。

2012年,在原定的20部分账电影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特种(3D、IMAX)分账电影的配额,总计34部。

而分账比例也提高到了扣除电影专项基金之后的25%。

中国电影专项基金收取标准是电影总票房的3%,也就是说进口电影可以拿到一部电影的97%的票房的25%的收入。

有点拗口,反正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协议达成之后,很多人吓尿了,觉得中国电影完蛋了,签这个协议的人一定是踏马的卖国贼,死汉女干。

结果却是,扩大引进好莱坞电影的数量之后,不但没有搞死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反而更加活跃了。

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各种电影类型五花八门,反观北美的票房排行榜,一水的漫威。

而且,内地尝到甜头之后,甚至暗搓搓地把分账名额给提高了。

虽然没明说,但它的确没有卡死,比如2016年上映了39部分账大片,超了5部。

这件事……大家都假装不知道。

事实证明……有竞争,才有进步,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爱读免费小说app无广告、更新最快。为了避免转马丢失内容下载:敬请您来体验无广告阅读app爱读免费小说app

吴冷夕离开片场后,北影厂的厂长汪洋很快得到消息,兴高采烈地来到片场,要拉杨叶去喝酒。

高兴啊!

这些电影厂都踏马穷得快揭不开锅了。

早先中国电影使用的是苏联模式。

电影厂拍片子,必须找中影申请资金,中影拿一笔钱给你,片子拍好了,它再花一笔钱收回去。

电影厂就指着这笔钱吃喝了。

四年前改革,中影不再给电影厂提供资金了,电影厂以银行贷款的形式自筹资金,拍了电影,再卖给中影。

如果片子没拍好,中影不收,那完了。

欠着银行钱呢,为了还债,只能卖电影厂的资产了。

有人说那你把电影拍好不就行了?

卧槽,除了杨叶这个挂壁,再牛逼的导演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出烂片啊。

大家不知道分账好吗?又不傻,当然知道,只不过没人敢提罢了。

杨叶是一个外人,他提了就提了,也没人能把他怎样。

返回